显示标签为“疫情”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疫情”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10/2023

恍如一夜

图片

这个春节算是过去了,即便是最晚出门的农民工也大部分奔赴岗位,开始了一年的奋斗。这就意味着,这个年算是真正过去了,农村依然是过年的主角,农民当然也是主角,不信你看看过年期间各大平台发的内容。

三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早已习惯每天佩戴口罩,随时紧绷神经查看各个群中动态,时不时关注疫情统计数据。习惯了一周两检、一周一检测、每天一检、全员核酸等各种模式来回切换。早已习惯吃饭打包带走,外卖成为首选。出门手机和口罩是必需品,少了哪一样,都得回去取,否则,寸步难行。手机里安装各个城市的APP,微信支付宝得把健康码行程卡快捷方式放到桌面。

这三年,都是这么过来的。

没想到的是,这个春节,我们早已习惯的这些场景,恍如一夜之间不复存在,梦回2019年。除了少数公共场所要求佩戴口罩,好像伴随我们身边3年的疫情不复存在,好像昨天还在神经紧绷,好像这一切又从未来过。

尤其是去年这一年,大家都遭受了史无前例的艰难时刻,不少行业或者企业倒下后,就再也没能爬起来。

率先复苏的依然是和生活相关的行业,餐饮行业在这个春节迎来报复性消费。加上三年间总体数量上减少了不少门店,很多店甚至超过了2019年的经营数据。

过去这一年,个人也经历了人生中的重大挑战,职业走向转折。在不惑之年到来之际经历了人生重大转折,这一年看了很多书,微信读书会员没有白买,也思考了不少人生中的重大命题,这是之前从未想过,也没有想明白的事情。这一年,在脑中不断清晰、加强。

想来,参加工作不过十几年,而这一年经历的这种人生挑战,让我提前开始思考退休,乃至终生职业这样的话题,我甚至切身体验了一段时间的退休生活。我很明确地知道,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状态。

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你,以前所向往的什么三十岁退休,四十岁退休,都是扯淡,即便你赚到了足够多的资本可以支撑你退休,你也无法真正过上之前想象的退休生活,一个社会人无法真正停下来。

这一年,开始思考并且着手去实践的是终生职业,或者叫做多职业系统。单职业在去年已经被完全证明抗风险能力太小,很多行业在去年乃至今年都将面临随时失业的风险。

另外,单一职业的退休年龄是男性60岁,女性55岁,即便延迟几年退休,到男性65岁,女性60岁。那么按照我们这一代人平均寿命85岁计算,退休后还有20年时间,这二十年时间干什么是个大问题。从日本的老龄化情况来看,老年人依然在社会上参与工作,发挥余热。那么对照来看,终生职业不能按照单一职业65岁来规划。所以我有个大胆的想法,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再干40年退休,这必须是一个长远的规划。

这大概也是在去年的某个清晨,恍如一夜之间想明白的。

那么如何构建终生职业,这就是个系统的问题,目前正逐步开始去构建这个职业系统。以前,大部分的职业规划都是考虑单一职业,现在更多人已经开始实行“T”型职业规划。就是在自己的单个职业领域以外,构建横向职业方向,这个方向可能和自己的职业相关,也可能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相关,也可能和这些都不相干。

所以,前两天,我在小密圈里分享了我对一周工作4天的看法,这将是未来的一大趋势,单一职业越来越不能满足创新性社会和高附加值社会的发展需要。所以,在单一职业之外,构建多职业将是未来大部分人的选择。

这三年,尤其是去年一年,对整个社会乃至很多人的认知重构是前所未有的。

这三年恍如一个梦一样短暂存在,也将载入史册,被所有人铭记。

不过,经此一役,有什么样的经验可以吸取,因人而异。不过,所有人形成的共识是,原来风险真的随时会到来

「 题图 By joojen 」
点击https://t.zsxq.com/EQJeyRJ
加入我的知识星球
一起探讨每天思考、成长经历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本文由公众号「 周哥事务所 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
图片
推荐:打造人生内外系统
上文:聊聊 chatGPT 以及国内狂热现象

5/24/2022

虹桥车站高架桥下等待离开的年轻人

虹桥车站高架桥下等待离开的年轻人插图

 

要说三月份时,静态管理支出,很多人说,在上海丧失了基本的体面,我觉得是有点吹毛求疵。那么这几天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一幕,让人无不觉得,这个城市是对外来人员的不友好,以及对最底层年轻人丧失善意,再次刷新了很多人的认知下限。

其实我在好几篇文章中陆续写过这一轮疫情下的百态,身处长三角,自然对周边的事情更加关心一些。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大肆去谈论这些问题,就在上一篇文章《这一届网民不行》中还夹带着说了一些,好几篇文章,标题可能与这个无关,但是里面都提了几嘴上海抗疫的进展。

要知道,连“吹哨人”这样的词语都已经在有些平台被设为关键词了,前面写的数篇文章在好几个平台都被删掉。

意味着,写这些内容是不受欢迎甚至不被接受的。即便如此,我想,仍然在有限的狭缝下,说一些真实的事情,即便人微言轻,但总比没有要好,总比假装看不见要好。

继美团外卖、饿了么,共享单车纷纷刷新认知屡立奇功以后。

5月16号陆续很多人开始结束在沪居家隔离,出走大上海,即便是拖着行李步行十几公里,骑着共享单车几十公里,需要开具接收证明,车票,离沪证明,也挡不住要离开的人们。

这还不是最丧失体面的。

520开始,有一些志愿者,开始在虹桥高铁站高架下给很多等待离沪的人,送吃的和饮用水。

并且用手机记录下了这一切。短视频发达的今天,让更多人能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一魔幻的画面。

虹桥车站是高架连接,在公共交通还未恢复之前,所要离开的人只能从高架上步行很长一段排队进入。估计只有走过虹桥站的人才有个认识,步行这个高架意味着什么,不过那都已经不重要。对于即将离开的人来说,看着心心念念的车站已经目之所及,这大概是最幸福的事了吧。

很多人因为车票的问题,手续的问题,暂时无法乘车。那在这样的境遇下,唯一的选择,就是在车站附近等待。

于是才有了高架桥下的一幕幕。不少人已经在此过了数天。

现在网上比较热的一个话题是,离沪攻略,无论是乘坐高铁飞机,还是自驾,都已经有很多人把亲身经历做成了攻略,给别人以提供便利,无论在家,条件允许的情况,准备一个过夜装备是必需的。

这些在高架桥下等待离开的年轻人,本应是这个城市未来的极大希望,而视频中透露更多的是失望而归。

一位上海市民不禁发问:“为什么我们不能在他们都要离开的时候,最后提供一些帮助,展现这个城市的温度和善意?”

是的,高架桥下过夜的人们,没人会为了提供食物和水,更不要说过夜的装备。在机场过夜的的,也只能每天买到两桶泡面。

这个城市已经让人彻底感受不到应有的善意,让很多人不禁要问,这还是原来那个Shanghai么?

之前曾说过,经此一役 后,会有很多后遗症,主要说的还是国内,现在看来,在国际上,后遗症可能更加麻烦,毕竟这里还有成千上万家外资企业,几乎世界五百强在这片土地上都有办事机构或者分公司,往来的外国人更是数以万计。这种城市形象的伤害几乎是不可逆的。

很多城市的人口老龄化非常严重,而那么对年轻人足够友善的城市,无疑将获得更长足的发展,这方面来看,深圳和上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圳人口平均年龄比上海要低很多,深圳仍然在想方设法留住年轻人,一个劲的招揽大学到深圳办学。

当惯了老大,经此一役,队伍可能也不好带了。我们总喜欢把长三角和珠三角对比。光说说办大学吧,现在各大城市都在争夺这方面的资源,因为这就因为这个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到这个城市。

你啥时候见过复旦同济上海交大等等到周边的城市办分校了?但是,广州就可以。

「 题图 By henry chen」
点击https://t.zsxq.com/EQJeyRJ
加入我的知识星球
一起探讨每天思考、成长经历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本文由公众号「 周哥事务所 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
虹桥车站高架桥下等待离开的年轻人插图1
推荐:如何体面地向山上推石头
上文:这一届网民不行

5/11/2022

如何体面地向山上推石头

不少在上海的大佬,已经居家超过50天,比喻自己如加缪的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在不停地往山上滚大石头。

是啊,除了居家的两千多万人在卷,其实上海以外,更多的人也在卷。

又有人说,能有石头推已经不错了,要命的是,怕连那个山都没有了,连推石头的环境都没有了。

也就是说,您还有石头推,就知足吧。言下之意是,很多人是没有推石头的条件的。

其实,在任何条件下你都有选择的自由。有人说说,你这是扯淡,很多人连推石头的山都没有了。连推石头的资格都被剥夺了,还有啥选择可言。

这说的有点夸张,目前我们所经历的不过是人类面临诸多次挑战中,非常常见的一个罢了。如果你稍微了解一点历史,那么就会知道,人类在数次经历瘟疫和病毒大流行的时候,都经历了什么。

只不过大家只是在书本上,或者视频中见过,没有什么切身的感受罢了。

就像直播中有人说的,不少人都是嘴上一套,身体一套。什么意思?

封禁的时候,天天嚷着要放开,你看那谁谁谁,不都放开了么?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比流感厉害一点么?有一天发现自己家边上邻居检测阳性了,天天骂医疗人员,怎么还不把他们拉走。

你看,人类的双标和言行不一可能就在一瞬间。

说起来是不是有点魔幻?好像电影中的场景,好像是电影中的角色,就在我身身边上演着。甚至比电影还要精彩。

二战集中营中为数不多活着走出来的维克托·费兰克尔说过:“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一种最后的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他称之为“人类终极的自由”。

虽然他的家人和兄弟都在集中营中纷纷身亡,面对如此痛苦和每天的折磨,依然通过这种“终极的自由”挺过来了,并且帮助了不少身边的人,活着走出集中营。

是不是很神奇,这不是电影,也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

现在人和人所处的环境,都不可能比那更糟。但很多人已经寻死觅活,感觉世界末日人间崩塌。

我们所要做的,不过是在这些稍微紧缩的环境下,原来的石头滚下山去了,我们得寻找另外一个石头,然后继续往山上推。

你要知道,即便在哪,你还可以随时享受4G5G高速接入互联网,这是十几年前,很多人要按时付费才能达成的事情。

有很多人架起摄像头或者拿起手机,开始直播,自己找到那块石头的同时,也为别人提供了一些有价值和工人思考的内容。有人开始打开手机自拍,第一次开始用视频记录这不一样的生活和万千网民交流。

 

也有人,把书架全部翻了一遍,发现有些书,买来之后还真没认真读仔细地研读过,竟然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了。再不济,也能如果这般,写个日子,或者码一些字,虽然不知道这些字具体能有什么用。

但至少,你找到了那块石头。

 

点击https://t.zsxq.com/EQJeyRJ

加入我的知识星球

一起探讨每天思考、成长经历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本文由公众号  joojencom  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

推荐:避免在一下狭小的场域里原地打转

上文:私域和广域的实践

5/06/2022

疫情过后,你还会留在上海么?

刘畊宏老师最新BGM《上海产的半导体》,查了一下,最新的应该是额尔古纳乐队翻唱版,昨天忍不住停了好几遍,确实很上头。

 

正文:
站在2022年5月这个时间点上,疫情爆发自2020年的武汉,当年的封城和抗疫被诸多批评,甚至很多人被免职。现在再回头去看,让人不甚唏嘘。
是啊,历史总是这样,用你意想不到的方式,让我们回头去对比,去思考。
可能谁也不会想到,2022年的上海,成了抗疫的主战场。而且超长时间的居家隔离让很多人望而生畏,加上信息渠道发达,陆续报出来一些让人失望的城市基层管理事件,至少和很多人心目中的上海不匹配,不是说上海的城市管理早就达到发达国家意大利水平了么?
如果你经常看短视频和公众号,可能会看到一些人对解封后的思考,甚至有人信誓旦旦说解封后要离开这座国际大都市,以表示对上海失望了。
上海被称作魔都,自然,各色人等应有尽有,当然,也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我在前面一段时间,写了好几篇关于选择城市的文章,如下:
选择哪个城市,值得重新思考
你是选择大城市还是家乡小城市
择一城而居Ⅱ
择一城而居
 继续留在上海
这应该是2500万人中超过99%人的选择,究其原因,可能有很多。
大部分是打心底里喜欢这座城市的,高度发达、国际化、讲究诚信,包容性强,重商主义都是喜欢这座城市的理由。
另外,处于国内城市尖端,汇集了众多国内顶尖资源。同样,也会给人提供更多机会,这是很多人不会离开魔都的更实际的理由。
基于同样的理由,有不少人是不具备城市迁移能力的。什么意思,如果要更换一座城市生活,就上海这样的城市来说,卖掉上海的房子,在其他城市买个房子不是啥大问题,甚至还能换辆好点的车,留点存在在手。
但是生活,并不仅仅是房子的问题。在哪工作,做什么工作,收入几何,孩子在哪上学等等,都是一系列问题,而且其他城市所提供的上述内容,并不一定能满足你的预期。
大概率上是无法达到上海所能提供的,比如工资待遇,可能就要比在上海低一大截。
上海不仅在金融、科技、航运等服务行业发达,其在制造业等传统行业同样高度发达,亦如前面提到的《上海产的半导体》,上海制造在八九十年代基本上代表了国产的最高水平,上海产的电子产品、自行车、汽车、手表、钢笔等等一应俱全,而且享誉全国。现在上海的制造业,依然举足轻重。
正是这些产业的存在也让各个阶层的人,得以在上海生活、工作下去。
所以,上海只需要尖端人才是一个伪命题,大部人想留在上海的普通人,其实可以放心。除了金融、科技等尖端行业,大部人从事的仍然是非常传统的行业。你不能指望两千多万人全部去搞金融、写代码、搞科研。
其实上海由于城市能级的原因,加上靠近影视基地,所以居住在上海的明星不在少数。在这次“上海保卫战”中,我们也看到不少明星的身影。影视明星中,居住北京上海居多,因为明星属于高收入人群了,自然选择最好的城市生活。
 离开上海
其实在网上嚷嚷着要离开上海的有那么一些人,或者说几波人。
很大一个群体是,旅居上海,或者说是流动人口,正好赶上这次在上海被居家隔离了。离开上海本来就是短期就要做的事情。他们并没有长期待在上海,只不过是短期工作或者出差。
其实这没啥好说的,上海之前每天的流动人口也可以达到数十万计,每天通过航空、高铁、汽车进出上海的人流量从来就不小。
还有一部分人,可能准备定居上海的,经过这次事件,发现在上海生活不那么容易,房价高居不下这是最主要的因素,即便在远郊,也已经到了高不可攀的程度。但是远郊住所和上班通勤,孩子教育又构成了冲突,并不适合时下打拼并准备成家的年轻人。
所以我们会看到这一波人会选择离开上海,但根本上又不想和上海脱钩,于是会选择上海周边不错的城市,算是对生活的妥协。
离开上海去哪呢?屡次被提及的,当属苏州,苏州和上海同城化正在加速,地铁互通指日可待,交通、文化、产业的互相融合让苏州成了离开上海的不二选择。
当然,周边不远的杭州、南京等城市也是很多人不错的选项,房价上要比上海更极具竞争力,产业上又有不少特色,比如杭州的互联网经济、电商经济,南京的电子、新能源等产业也不差。
比如经常刷到的考研讲师张雪峰老师就离开北京,定居苏州了。前段时间时间网上看到一家三口离开深圳,考察了南京杭州青岛厦门苏州等一系列城市后,选择定居苏州。近些年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在与各项指标PK中,苏州唯一拿不到高分的就是没有自己的机场,不过可以通过上海和无锡的机场缓解,而且机场对于普通人生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除此之外的其他指标上,苏州均可以秒杀对手获得高分。
 写在最后
就是纵观最后一类离开上海的那一拨,其实是极少数的,多以年轻人为主,为了生活、家庭,不得不选择妥协。
但是可以预见的是,疫情过后,离开上海的是少数,但是报复性消费,报复性旅游倒是会有不少。
在两千多万人的城市,总会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但是终究不会成为主流。
疫情虽然会长期存在,但是对于历史来说,终归是个短期事件。
 
「 题图 By firdaus roslan」
点击https://t.zsxq.com/EQJeyRJ
加入我的知识星球
一起探讨每天思考、成长经历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本文由公众号  joojencom  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
推荐:只需要相信上海
上文:上云

4/28/2022

后疫情时代,选择哪个城市,值得重新思考

 

 

经此一役,上海的疫情还没结束,北京那边很多市民开始屯菜,不想变成第二个上海。 

 

新冠将长期存在,这几乎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了。

 

那么以后,无论是企业投资布局,普通人工作安家置业,选择哪个城市。我想 上海这次的经历,会让很多人重新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不仅仅是城市规划的问题,当然,首当其冲城市规划需要考虑这这方面的问题。

 

以前,大家挤破头往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聚集,这是本能。因为一线城市聚集了更多优秀的社会资源。

 

但是将近3000万的城市一旦停摆,其威力在这次上海的封城过程中,可见一斑。

 

大量工业、产业链受到致命影响。小鹏汽车的创始人何小鹏在4月初的时候就提示,如果4月底之前不能搞定产业链,全国车企都得停工。要知道小鹏汽车工厂在广东。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以后多点布局应该是用脚趾头想都明白的事情了,工厂不能只在一处布局,供应链也需要保证具有一定的抗风险性,总得有个备用选项。

 

不少企业已经开始这么做了,理想汽车开始布局在北方的第二个工厂,当然,现在布局新能源车的城市很多,正是多点布局的好时机,长三角的多个城市都有新能源车相关企业布局。中部城市也有,连西北城市也有。珠三角、京津冀更不用说。

 

当然,汽车行业布局只是体现产业布局的一个侧面,更多的行业和产业,都要提前做这样的考量。

 

人类经历过数次大流行疾病,只不过,之前都不是在咱这片土地上。

 

最大的风险,正是我们安安稳稳过了这么些年,没有大疾病,没有战争,大家一门心思赚钱,提高生活质量,一片岁月静好。

 

要知道,这个世界,战争每几年就会打响一次,每几年就会经历一次经济困境,甚至是大萧条,当然流行疾病,也从来没有间断过。

 

这种最基本的风险意识,是很多人所缺乏的。今年上半年,应该很多人都被深深地上了一课,如何面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风险。疾病、失业、经济低迷,外面欧洲那边还有战争在打。

 

这次疫情事件,一方面给大家进行了一次风险教育演练,另一方面,也让很多人不得不提前开始考虑一些问题,比如去哪工作,去哪哪家等等。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人的本能,昨天我在星球内分享了一张搜狐城市整理的表格,国内很多城市经济数据上开始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不出意外的话,未来5年,更多的城市将步入这个行列。直到整个中国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这份清单,可以供你参考,每个人都有权去追寻和选择更好的生活,不是么?

「 题图 By mark mc neill」

点击https://t.zsxq.com/EQJeyRJ

加入我的知识星球

一起探讨每天思考、成长经历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本文由公众号  joojencom  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

推荐:你是选择大城市还是家乡小城市

上文:记一次与诈骗分子的交锋

 https://joojen.com/archives/3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