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4/2017

我与Evernote的故事

Evernote是一款理想的生产力工具,中文版叫做「印象笔记」,很文艺,最早它就是一款笔记软件而已,没想到现在衍生出这么多的功能,已经远远超出了笔记的范畴。

初识

最早正式开始使用Evernote作为日常生产力工具实在2011年的七月份,其实接触这款软件的时间还要更早一些,只是苦于不知道如何适用这款神器而一直扔在一边。

当时网上很多介绍这款软件花样用法的文章,尤其以一位台湾的博客「电脑玩物」为甚。当然国内很多介绍知识管理和效率软件的博客也分享了很多文章。但都不如「电脑玩物」写的深刻,这哥们光介绍Evernote就出版了两本书,大量的截图和神奇的用法。

我也在这些文章中得到学到了很多,但很多时候和自己的工作以及生活没太大关系,所以基本上介绍的很多功能用不到。起初适用这款软件的主要是因为在WD公司工作强度主见增加,每天有忙不完的事情。人脑子里一旦记的东西太多就容易疲惫,尤其实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每天傍晚闭目养神十五分钟会觉得浑身放松,好像一下子被解放了一样。

这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这里所说的效率工具的必要性,以及构建自己知识管理体系的迫切性。虽然当时已经用了几年的doit.im这样的时间管理工具,但功能上无法满足我的要求。

成为主力生产力工具

因为我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无法将一款清单类的管理软件作为工作中的首要效率软件,长时间需要脱离电脑工作,拍图片,而这些在Evernote可以很简单的实现。所以那时候经常在现场检查的时候将发现的问题用手机拍好图片,附带简单说明,时间紧急甚至直接用语音记录,回到办公室再同步到电脑上进行整理。

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比用纸笔记录要方便的多。所以这里你应该明白我在之前写的文章「怎样才能用上优秀的软件?」首先提到的选择软件的原则就是要跨平台是怎么来的了吧。

而同时在网上经常阅读到的好文章,好的知识可以分类保存在Evernote中,在适用的过程中也是在不断完善和学习的过程。后来在知乎上问了个问题「怎样高效的使用Evernote使之成为系统的管理工具」下面目前有了42个回答,阅读量几十万,很多高质量的回答再次让我受益。很多人分享了自己的笔记本结构,同时我也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自己的笔记本结构,使其效率更高。

在2012年后开始放弃了单纯的to do list软件(尽管后来有如日中天的wunderlist),转而在Evernote淡出构建了一个todo笔记本,每天利用新加入的复选框功能构建每天的todolist,目前这个list已经高达几千条。我甚至将很多密码直接记在Evernote单独的一个笔记本里,当然部分是以星号或者井号代替的,这是为了安全起见。

目前我仍然使用的是国际版的Evernote,而不是「印象笔记」,完全是因为帐号注册的早,那时候还没有国内版本,后来「印象笔记」推出后和国际版本完全不在一个账户体系下,无法将内容同不到国内账户上,数据量太大,也就懒得再折腾了。

如果你是刚开始使用的话建议注册国内版的「印象笔记」账户,因为服务器在国内,同步速度非常快,功能上和国际版基本没有差异,而且加入了很多国内特有的功能,例如你在微信上阅读了一篇文章要收藏可以直接点击收藏到印象笔记,这个功能并不支持国际版的Evernote,类似的功能还有不少。

为什么选择Evernote

现在市面上的笔记类软件很多,早前的有盛大的麦库、为知笔记、网易云笔记等很多跟随者,现在发展势头比较猛的也就网易云笔记,但在很多扩展性上和早就国际化的Evernote还有不小的差距。

官方不仅提供了很多非常牛叉的插件应用,利用ifttt几乎可以实现任何你想要的功能,甚至可以将邮件、微博直接保存到Evernote中,这一切都是自动的,你还可以将思维导图软件xmind直接连接到Evernote账户上实现直接保存。国内很多软件可没有这种的扩展性。这也是我谨慎适用国内软件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是它可以实现多款软件的功能,那么当然也就可以将电脑和手机里其他几款单一功能的软件卸载掉了。

「题图By 爱乐」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发呆时间#

本来是准备写一篇时间管理和知识管理工具心得分享的,估计很多人已经看腻了这种软件列表分享了,所以才有了这篇以点带面的文章。

类似的效率工具还有很多,抽空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