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2022

愿你一直保持年轻

第 287 篇文章





阅读本文大概需要3分钟





自从一人公司这个概念被推出来之后,现在个人成长或者说个人经营的一个概念被提出来,将一个人变成一个公司,只不过不同的是,这个公司的员工只有一个,你即是你的CEO,员工也是你。

自从这个概念被提出来之后很多个人提升和经营的话题就很好理解了。每个公司和人一样也是有生命周期的,这个公司是蓬勃向上的青少年,健壮的中青年,还是不如垂暮老年。

我曾总结过,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学历、也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持续学习的能力。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没有高精尖的学历和渊博的知识,哪怕是专业知识,但是要有一颗永远学习的心。这会让你一直处于孜孜以求的上升通道,而不是故步自封。即便那些拥有名校学历或者过硬知识储备的人,如果还是沉寂在原有的温床上不能自拔,很快就会垂垂老矣,被取代。

06年,关掉之前的网站后,在原有的服务器上用Wordpress程序搭建了一个博客,开始了写博客生涯,这一写就是12年,虽然中间几年写的很少,内容题材也从当初喜爱的互联网科技扩展到了个人提升、职场等跟身边更密切的领域。但一直没放弃对互联网的关注。

事实证明了互联网这个当初的小行业正在逐渐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变成一种永恒的存在,这期间诞生了诸多新鲜的玩法和企业。到现在更是以重构传统行业的姿态傲视一切。

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持续的关注和学习让人受益匪浅,国内目前大量的创新基本都诞生在这个行业,洗牌也来的比其他行业更快。这么长时间的关注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少经济上的直接收获,甚至在别人看来,投入产出比更是不堪入目。但却让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方式更加多样。而这种趋势还在继续,甚至在加剧。

想保持长时间不间断的去了解、学习新的玩法,各中不乏很多金典案例可供复盘。而这仅凭一时的兴趣是无法坚持完成的,于是告诫自己,如果不去拥抱,接纳这些新事物,很快就会被隔离,被拍死在沙滩上。正如我在「再见,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感慨的那样。





一个人老去的标志,不是老成稳重、沉默寡言,而是不再学习、不肯尝试。





愿你永远保持一颗好奇的心,勇于尝试,愿你永远年轻。



 「 题图 ByLily Lvnatikk」
 
推荐:有趣比有用更受欢迎
上文:Facebook隐私事件再次给我们上了一课
 
本文由共公众号 joojencom  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
 





View this post on my blog: https://joojen.com/archives/890.html

习惯不是用来坚持的

第  292篇文章





阅读本文大概需要3分钟



 






想来从上周到现在已经好几天没有写文章,虽然也有发送图片,但终究没有打开Ulysses,长时间敲击键盘的仪式感。

自从决定日更以后,发现逐渐这成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习惯。

公众号最近有所调整,从各种端倪来看,想必距离公众号独立APP发布的日子已经不远了,这将极大提高日更的可靠性,出差、外出办事,不用因为无法携带电脑而断更。

其实知识星球已经间接实现了这个功能,但是总归缺乏仪式感,写字的人就是这么矫情。

最近状态并不算好,工作繁忙,脑袋很热,加上房屋装修琐事缠身,明显感觉到,这是一个很危险的信号,每个人总会遇到类似的事情,出现类似的状况。

人,时刻都要保持大脑清醒。

否则,做出的各种决断和选择无法确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换句话说,脑袋要冷,而不是热,任何决策未经过冷静的思考之后作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隐患,以往的经历告诉我,会出纰漏。

所以上面说,这是个危险的信号。

而一些佛系的小习惯,可以让人的大脑抛开杂念,让思考得以冷静下进行,比如跑步、写作、打坐等等。

一个习惯,哪怕是很小的习惯,很少有人能真正的日积月累的长期坚持,或者说,只要是坚持的,都很难保持长久,这需要和自我作斗争。

真正让习惯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方能有长期进行下去的可能,例如刷牙、吃饭。

而有些习惯一旦丢掉,再拾起来就会变得异常艰难,这种排斥的力量大到令人可怕,所以在周一我会告诉自己,该进行的要进行下去,周一总是异常艰难的一天,你懂得。

而为习惯长时间进行下去最好的办法,无疑是增加仪式感。



 「 题图 By Luke Porter」
 
推荐:愿你一直保持年轻
上文:打工也要有创业心态
 
本文由公众号 joojencom  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
 


「焦虑不如自律」




View this post on my blog: https://joojen.com/archives/930.html

做个走路带风的人

第 282 篇文章





阅读本文大概需要3分钟










和前同事见面,五年了,一点没变。这样的评价是好还是坏呢?

好的是,你的根本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比如外表、性格等等。

但对于职场人士来说,这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意味着这五年以来,你并没有获得多大的提高,无论从做事风格,言谈举止等等方面。

十年毕业聚会,同学说,你变化太大了。虽然外表没多大变化,但是内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清楚,学校时代的那个二逼青年永远消失了。更新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这种丰富的内在会由内而外的通过肢体语言、言辞表现出来。

我们通常说的气场,正是这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显性气质。

记得以前团队,该公司素以执行力著称,做事快如闪电,公司里人人走路带风,换句「亮剑」里的话说,这个队伍嗷嗷叫。

而所在的项目公司老领导出过重大交通事故之后,性情大变,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一句装逼的话来说叫做「举重若轻」,但气场却更强大,杀伐决断弹指一挥间,带的队伍依然嗷嗷叫。

后来去了一家小公司,该公司和大多数中小型公司差不多,期待做大做强,想要有个嗷嗷叫的队伍。

但终究逃不过的是那句俗套话,公司的气质和老板的气质永远的相符的。

人是有惯性的,即便换了环境,以前的很多行为习惯或者说固有思想依然会影响你现在的做事风格。直属领导给我的评价是「太刚了」。后来才知道,这哥们是读「老子」「易经」的。

恰巧也带几个90后小年轻做事,我在想,是否也要他们经历当初我经历的磨砺,那种嗷嗷叫是被强大的压力和执行力逼出来的。因为在没有强大的外力作用下,一个人的性格和固有习惯是很难被重构的。

于是想着到什么庙念什么经,我也尝试除了当初我走的那条路,这几个小年轻是否也可以有另外一条路。他们的习惯、做事风格也在影响着我,毕竟这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独立团」,不是所有的老板都喜欢「太刚」的队伍。

但经过这些年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那些嗷嗷叫的团队更能做出成绩,那些走路带风的人能获得更大的提升。尤其是在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的职场上。

所以,还是努力做个走路带风的人,即便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个改变过程是艰难的。多年之后回头来看会发现,这样的决定会给你带来多少别人难以企及的回报。



 「 题图 By joojen」
推荐: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 | 原创
上文:继续读研还是找工作
 
本文由共公众号 joojencom  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
 










View this post on my blog: https://joojen.com/archives/850.html

能力不够,再好的机会也抓不住

第 313 篇文章




阅读本文大概需要4分钟









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些所谓的失去的好东西,是否真的能属于你,机会也好、财富也罢,按照唯心的说法,这大概就是「命」吧。

这里说的命,并不是算命的那种命,人生的发展轨迹虽然无法被预料和有力掌控,但是成功的轨迹总是可寻。

2011年的时候你可能并没有接触到比特币,因为那时候的比特币还一文不值,你没有敏锐的眼光看到这个未来的巨大价值,这情有可原。但后来随着比特币开始能买披萨了(1000个比特币),价格逐渐从2美元涨到7美元的时候,你依然无动于衷。

并且在心底里认为这些人疯了,一个虚拟货币,凭什么值这么多钱,你甚至认为,这些人将亏的血本无归。但正是这个时候,有人开始用账户的里的人民币、美元开始疯狂购买比特币。

这些人在你心理就是个SB。

后来你知道了,比特币疯狂的长到1000美元了,你想,这么贵了,再入场就是接盘侠了。

没过多久,各国开始打压比特币,甚至一天内能跌到600美元,你在心底里庆幸,幸好当初没冲动。

后来的后来,比特币涨到了7000美元了,连入场机会都没有了。

那么问题来了,你现在还会去买比特币吗?我想90%以上的人并不会,除非是「疯子」。但当你真正了解比特币所基于的区块链的时候,你就不会认为他们是疯子了。

再举个例子,国内股市想必大部分人都所有了解,并且不少人也都有所涉及。

2014-2015年的牛市和股灾,教会了不少人什么叫做炒股,什么叫做风险,再没有比这个实践更能教育人的了。即便你不炒股,想必在那个时间段,也耳闻目染的听说过股市。

最近不少人都在讨论贵州茅台(不构成投资建议,仅做案例),14年的小牛市从七八十块涨到一百多,即便经历了15年的股灾,也基本上稳定在一百多,不信去查茅台股价。

在大盘跌到近3000点的时候,潮水退去,估计很多人再也不会买股票了,即便是贵州茅台。尤其是八项规定出台导致茅台股价的直线下跌,你肯定想,幸好跑的快。

但是你要知道,即便大盘在3000点左右磨底了三年多,茅台股价到了近800块了。(详见茅台股价走势)






那么问题来了,即便当初未能抓住机会,现在你还会去买茅台的股票吗?我猜大部分人仍然不会。但那些从一开始就买茅台,并且还在不断买茅台股票的人(如连岳老师),投资的收益足够每天喝茅台。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因为你并未搞明白这股价表面的背后真正逻辑。

而能否看到背后真正逻辑的,正是基于你的认知,并不是看表面上的那么简单。这需要足够的积累。

只有当你最底层的认知达到了某个程度,才能慢慢看清事物的本质,当然所作出的决策也就不太容易错。那些所谓的机会,才能真正抓得住,更能拿得住。

只有如此,那些机会,才会成为真正的机会,否则,仅凭一点小聪明,即便一时有所斩获,但终究长久不了,也就不存在成功一说。

这才是真正的有能力。



 「 题图 By Ian Parker」


推荐:能有什么和币圈的坑相提并论

上文:让自己变得更美好


本文由公众号 joojencom  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
私人微信 joojen




「焦虑不如自律」





View this post on my blog: https://joojen.com/archives/1080.html

下周一是个伪命题

第 307 篇文章




阅读本文大概需要3分钟









昨天没有码字,只发了一张图片,有人跑来问我,这大周一的为什么不更新,因为我被周一了。

很多人习惯性的将很多重要的事情安排到周一,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周一这一天安排的任务极其满,满到要溢出来。

也就是说,周一被安排的工作是根本不肯全部完成的。这就带来一个很尴尬的问题,计划会失效,周而复始,导致一周的计划破产,由此进入恶性循环。

我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对未来计划的安排是下周一,尤其在周四周五这两天,是高频词汇。

都是双休惹的祸,难道你不知道地产人是一周七作的么?这就带来另一个尴尬的问题,很多工作想在周末两天解决的话,别人周末休息。

于是,下周一这个概念就出来了,并且成了高频词汇。

据我观察,往往说下周一完成的事,一般都要到周二才能完成。

所以说,下周一是个伪命题。

每到周五,很多人的心思已经不在工作上,尤其是周五下午,很多人大概已经在思考晚上是不是组个局,周末怎么安排,写字楼里面的上班族是重灾区。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即便你的工作计划deadline是周五,你也有心在周五把事情完成,但是你的合作方无法与你同步,人家并不这么想,这就导致本周的计划流产。

于是只能咬着牙告诉自己,下周一。

周一早晨一看一天的计划,瞬间囧逼了,怎么排也排不开。

于是只能先捡紧急的事情处理,而那些次紧急的事情自然被延后,地狱般的周一就此诞生,即便挑灯夜战也无济于事。

周一,简直是职场人士的噩梦。

因为周一还没从周末的放松状态中转变,好不容易到了周二周三,状态开始逐渐爬坡,但眼瞅着又要到周末。

周而复始,一个月来这么四次,不疯已属万幸。所以现在很多机构评估职场心理健康,大多数都处于亚健康状态。

这种计划性失效是罪魁祸首。

其实我倒建议,将很多重要的事情、会议,安排在周二或者周三,除了一些异常紧急的事情尽量不要安排在周一,这对于事情完成的质量,以及自身的健康都有很多好处。

而周末我不建议完全抛开事情不过问,周日晚上其实可以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这样可以帮你度过痛苦的下周一。

做到有条不紊又不会像灭火队员一样紧张。

我们受传统思维的毒害已经够深,是时候想想解放自己,无论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均是如此。想想小学黑板上方的那几个大字了么,「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或者与这几个类似又相互矛盾的大字。如果你真的都能做到,我想你现在应该在精神病院里。

解放自己,不妨从下周一开始,说不定也是解放了别人。





 「 题图 By wang xi」


推荐:其实最困难的是按时入睡
上文:幽默是一种气质


本文由公众号 joojencom  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
私人微信 joojen




「焦虑不如自律」





View this post on my blog: https://joojen.com/archives/1039.html

你的时间是怎么被偷走的

第 278 篇文章





阅读本文大概需要3分钟










上一篇说到注意力的问题,由于文章很短,没有说的很透彻,下次有空再写一篇。

李笑来老师曾总结过人生三大坑:莫名其妙地凑热闹、心急火燎地随大流、操碎了别人的心肝。

举个例子,请看大屏幕:






史蒂芬霍金老师的去世,可把大家忙坏了,微博微信朋友圈到公众号以及各处能写字的地方,纷纷发表了感慨和见解。

李嘉诚老师有个习惯,每天只阅读全球各地新闻的标题,因为大多数新闻没有全部阅读的价值,这只会分散你的注意力,占用你大量的时间,当然大多数人的单位时间价值没法和李嘉诚老师相比,但也不值得如此浪费。

曾经红极一时的digg新闻聚合模式到是个很不错的方式,但这种好产品现在越来越少了。因为用户使用的时间太短,没有太多商业价值,所以做这个自然就少了。

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和标题党横行的互联网时代,很多新闻连标题都不值得阅读。

说到这个就不得不说到今日头条,这个一直被人诟病的以推荐引擎著称,每天占用人的时间高到简直可怕,仅次于微信。

今日头条条根据你阅读和点击的行为习惯会记住你的阅读偏好,同时一直推送给你相似的内容,让人无法离开他们的网站。

微信曾多次提出用完即走,让用户远离手机。但今日头条却完全相反,相仿设法把你留在他们的应用里,每天使用的时间越长,那么他的商业价值就越高。

今日头条深谙此道,并不是用一款产品来试图网络所有的用户,而是整个产品矩阵。而且很多产品的使用粘性就极高。列举几个看看: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火山小视频、抖音、快拍、悟空问答、内涵段子、musical.ly,其中抖音是美国musical.ly这个老师的好学生,直接C2C(copy to China),不过今日头条在去年直接把这个老师给收购了。

上面说了这么多,大概你应该能看出来为什么国民每天为什么大量的时间被手机占用,无非是手机里的这些应用吸引了你过多的注意力,占用了你大量的时间。不信换个诺基亚老人机试试。

所以,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都是这么每天被浪费掉的,对你来说无关紧要的新闻、八卦,游戏,而手机安装的这些APP正是成了把这些干扰你将注意力放在重要事情上的罪魁祸首。世界触手可及,这些噪音也触手来到你的面前。一天下来,感觉好累,晚上总结今天具体干了多少有意义的事情的时候,却寥寥无几。

但要命的是,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并没有多少人真的清楚,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 题图 By rawpixel-com」
推荐:自律给我更大自由
上文:注意力才是你最贵的成本
本文由共公众号 joojencom  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










View this post on my blog: https://joojen.com/archives/813.html

能有什么和币圈的坑相提并论

8日晚上一夜宿醉让日更的承诺彻底被打破,这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9日乘车路上三个小时,但是这么长的时间却无法做公众号相关的事情,这里不得不再次吐槽一下公众号。

作为推出这么长时间,用户量如此之大的应用,至今竟然没有个独立的app,这在其他公司看来,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测试了一年多的公众号app至今也没能放出来。

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公众号依托微信是个完全面向移动设备的产品,而它的后台却完全是个pc端的,无论你是发布文章内容还是各种操作都不需要用电脑登录后台才能完成。

这就造成了开头我所说到的尴尬,要想风雨无阻完成日更,我得每天背着电脑才行,还得有网络,这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其便利性甚至不如创业公司出品的"小密圈",现在加入了文章修改功能,是的一篇文章可以不断修改增加内容,还可以一键生成长图,这不仅仅为当初的微博长图提供了便利,还可以解决上面我遇到的尴尬。虽然能解一时燃眉之急,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仍然会有诸多问题,真正解决移动端的发布问题才是根本。

否则,对于要日更的人来说,永远绕不过这个坑。

都说币圈一天,互联网圈一年。但币圈在国内已经是个贬义词,是庞氏骗局、割韭菜的代名词。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连国家层面也一直严打。

这直接把基于此的区块链给连累了,区块链也快面临和币圈一样的尴尬境地。

当朋友圈、各种群中都在讨论区块链的时候,其实就如菜场的阿姨都在讨论股票有一样的风险性。当然,迎来的是各种封杀。

但基于区块链创业产品也不都和币圈有关系。但是目前大量的区块链创新永远绕不过发币这个坑,这基本上和上面说到的悖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目前是敏感话题,不多详述。但不得不说,这个行当确实挺考验人的,分分钟高下立判。

老师教导我们遇到问题总是找客观原因是不对的,要多从自身出发找原因,这才能进步。

首先,既然立下了日更这个flag,就要不这不够的去完成,不管遇到怎样的状况,每家公司每个团队都在谈执行力不是么!自身执行力差了,反思这两年有所松懈。睡梦中隐隐有个人在背后指着说"你膨胀了",所以说,减肥是个永远的flag。

其次,时下流行佛系青年,我等虽然做不到佛系,但养成一些必要的习惯总是好的,戒烟戒酒戒应酬,自治酒量不好还需应酬,有时候开始怀疑人生是不是入错了行。

再者,克制、举重若轻是一直以来奋斗的目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仅仅要考验执行力,如果最底层的认知能力达不到,其他表层的一切都是我枉然。为什么别人能做到而你做不到,为什么别人能拿得住的币你却拿不住,总之还要学习,还要修炼。

以上。

 「 题图 By joojen」

本文由公众号 joojencom  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




我在「joojen和他的朋友们」社群记录每天的成长经历,这里聚集了一帮共同进步的朋友,一个人的学习总是孤独而艰难的,2018请和我们共同成长。

回复「知识星球」了解详情。




View this post on my blog: https://joojen.com/archives/716.html

小群效应是一种客观存在

经常在写字之前或者之后我都会自问,这些字对我有什么好处,能给别人带来什么好处。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无疑是增加了互联网上的垃圾。

现在有一种主流的能得到多数人认可的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东西,这样的内容很受欢迎,看来大多数人生活的并不快乐,或者说生活中缺乏快乐,所以才从网上来寻求快乐。

第二种是确实能给人带来知识或者丰富你的认知的内容,比如我一直推崇的「连岳」,虽然也不是所有的观点都能得到大家的认可,但其博览群书,积极正向的价值观确实影响了一大批人,并因此甚至形成了一个群体。

每个人的影响力有限,之前在六度理论中就曾经探讨过这个问题,虽然理论上一个人可以通过六个人和世界上所有人发生联系,但却又有100人这样的单人极限值。

从这一点上来说,微信添加好友5000人的上限已经远远超过了。事实上,据统计,大部分人的生活中联系的人不会超过100人,否则会有社交障碍。

这种单点传播理论在现今社会依然有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信息化程度越高,沟通工具的效率越高,这种衰减会得到有效改善,就像一颗石头入水产生的涟漪一个道理。

即便上面说到的能给人带来快乐的内容可能会触及到上百万人,但和后一种这正能产生联系并不是同一个范畴的问题。

很多人容易将这两种混淆。

所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交圈层化依然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即便已经信息化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依然有边界无法突破,小群效应是个基本逻辑、客观存在。

所以,不要去试图连接和影响更多的人,随着规模扩大开来,无效的噪音也会增加,边际成本也会成倍增加。

想到这里,很多烦恼不解的问题都会让你瞬间释然。

 「 题图 By rawpixel-com」

本文由公众号 joojencom  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




我在「joojen和他的朋友们」社群记录每天的成长经历,这里聚集了一帮共同进步的朋友,一个人的学习总是孤独而艰难的,2018请和我们共同成长。

回复「知识星球」了解详情。




View this post on my blog: https://joojen.com/archives/699.html

行为习惯才是最大的技术壁垒

"永远不要挑战大众的日常习惯"


在互联网界,这样的案例实在太多,无数产品多倒在了这个门槛上。普通大众的行为习惯千万不要轻易去挑战,否则会死的很难看。

当然,你可能会说,很多人现在的习惯不都是逐渐培养的么?像什么微信扫码支付啊,拼音输入法,iPhone的手势操作等等。

但你要清楚的是,这些能让普通大众去学习并且逐渐养成习惯的,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至,切都是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砸出来的结果,并且最主要的是,这些能让人容易接受并最终形成行为习惯的都是循序渐进的。

试想微信和支付宝当初为了鼓励大家用微信支付而不是现金支付,光网上叫车就不贴了几个亿,要知道,那已经是微信支付推出第三个年头了,支付宝推出第五个年头了。iphone的手势操作更是在最大程度上贴合人的日常使用习惯,乔布斯时代的产品哲学就是让人不看使用说明书就能无障碍使用他们的产品。

微信在产品设计之初也是秉承了这种产品哲学,不搞那些挑战大众使用习惯的东西。例如,手势操作、摇一摇等等都是基于此。

但微信为了突破传统总要有一些东西是要强制用户去养成习惯的。

例如,因微信而无处不在的二维码,虽然二维码在微信出来之前就已经存在,但是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正是由于微信的强推才使得二维码今天如此普及,现在大家一看到二维码就忍不住用微信去扫,这是微信培养了好几年才让大家养成的习惯。

二维码成为超级入口是张小龙在2012年就力排众议,强力渗透到微信基因里的结果。后来微信不仅可以扫描实物上的二维码,在微信内部页面中的二维码或者手机图片中的二维码都可以扫出来,理论上说,二维码是一个图片,大概很多人这个习惯还没有养成,这又是一个行为习惯需要养成。

两年前微信团队发明了另一种形式的东西叫做小程序,为了区别以往的页面和入口方式,微信团队甚至专门发明了一种全球都没用过的小程序码,和方块形状的二维码不同的是,小程序码是圆形放射状,就像「joojen说」每篇文章末尾的那个,相信不少人也不知道怎么用它。

举个例子,昨天我在文章中搞了一次抽奖活动,抽奖活动是用一个叫做「抽奖助手」的小程序自动完成,只需要长按那个放射状的小程序码图标后在下方出现的「识别图中小程序码」点击即可进入小程序页面,之后的操作基本上都不需要说明都知道怎么操作了,但就是这一步会让很多人无法进入。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我设置了关键词自动回复,不过失误的是,自动回复我社设置的还是这个小程序码的图片,而没有直接给出一个页面链接。

这种增加操作步骤的行为无疑实在作死,要知道在互联网上没增加一步操作,用户就会减少80%,基本上遵循二八定律。所以可想而知的结果是,昨天的抽奖总共只有不到20个人参加。而如果我在文章中直接贴上这个抽奖小程序链接,想必效果就会好完全不同。

虽然我在之前的关注公众号的二维码和赞赏小程序码中都有文字说明怎么操作,但是即便如此,真正去看再去操作的人就已经凤毛麟角。欢迎长按文末的圆形放射状图标,点击「识别图中小程序码」来赞赏,赞赏是个好习惯,值得养成。

ps:昨天中奖的两位读者还有一位没提供你的微信,请发送给我或者在留言区留言。

微博 / 微信 / 简书 / 头条:joojen





View this post on my blog: https://joojen.com/archives/657.html

很多人对新媒体写作的理解可能都是误解

这里所说的新媒体写作主要狭隘的指面向手机用户端的写作,作为新媒体写作的鼻祖——公众号写作至今仍是这一领域的主力战场。

看似很遥远

不少身边的朋友直到我在写公众号,可能觉得公众号这种高难度的动作离自己十万八千里,太难了。

其实每个人只需要花五分钟就可以开始公众号写作了,我曾2016年时就建议「每个人都应该开个微信公众平台」,可能很多人说,现在开始太晚了,公众号数量都过2000万了,打开率越来越低了,还有什么前途。

这其实又是一种误解。

写公众号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不是为了出人头地,难道你写东西就是为了在那排行榜上晃一圈吗?对不起,公众号是个完全去中心化的平台,没有任何所谓的排行榜。不是有那句话嘛,种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其实很多人之所以坚持写下去,是发现长久坚持做一件看似很无聊的事情,收获了什么东西只有自己知道。可以理解为一种自我修行和提高。

写作的过程是大脑思考和组织语言的过程,长时间坚持思考有益身心健康,不知不觉中会形成正循环,养成很多好习惯,例如,看书、写字、文章结构等等。

我没有文采

一提到写作,很多人脑中条件反射是读书时期写作文。

小学语文就没学好,谈何写作?这是很多人告别学校后止步写作的最大心理障碍。

新媒体写作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试错平台,在网上写作,和报刊发表、写书极大的不同就是没有人关注文字是否足够有文采。

反而那些整天研究辞藻的写作方式只能混迹在文学圈,小众且无法广泛传播。

真正受欢迎的文章都是容易被大众理解接受并且产生情绪共鸣的文章,也就是说,别人更关注的是你想表达的什么想法,而不是在乎你的文采。

还是写日记比较好

新媒体写作和传统写作最大的不同是即时公开。这和你在日记本上写有着本质的不同。

是一种外向型写作,你在键盘上敲击的第一个字开始就会想到,别人看了我写的内容会作何反应。你在日基本上写的是给自己看的,而这种公开写作从一开始就打破了这个藩篱。

写出来的东西就要给人看的,从出发点上就会导致你写的内容和本子上写东西本质上的不同。

公开写作的特点是你要时刻告诉自己,你写的文章能给别人带来什么有价值的信息。要想写的东西受欢迎,就得从这个出发点开始。

另外公开写作还会带来一大好处就是会收到及时反馈,如果你的观点或者想法有失偏颇,很快就会收到反馈,而不至于让自己在一个错误的观点上一直错误下去。这种正向循环对写作者本身意义重大。

写在最后

新媒体写作可能是后博客时代最值得提倡的一种写作形式,甚至更胜。不在乎写的文章好坏,也不在乎文章长短,在这个连阅读140字都嫌长的时代,你写个一万字估计也没几个人能耐心通读一遍,300字就能申请原创了。

还是那句老话,贵在坚持。难的不是你能一次写个上万字的严谨论文,而是将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一直坚持做下去。

与君共勉。

 「 题图 By joojen」

微博 / 微信 / 简书 / 头条:joojen





View this post on my blog: https://joojen.com/archives/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