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2017

当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那就开始写吧

距离上一次更新已经过了两个月了,今天是十月份的最后一天,这两个月以来(确切的说是三个月)整个人的状态都和以前大不相同,因为启动了一个工作上的三个月挑战计划。

作为男性我认为也是有生理周期的,每过一段时间整个人的状态就会和以往大不相同,哪哪都不舒服,不想干任何事,尤其是要动脑子的事情,不想工作、不想学习、不想看书、不想写字。这大概是最艰难的时刻吧。

一般这个状态会持续几天甚至十几天,只是这一次的时间长度确实出乎我的预料。想了很多办法来扭转这种局面,但终究没能成功。

有句话说的好「当你不知道该写什么的时候,那就开始写吧」,一般这种时候我会打开电脑开始胡乱写,写着写着就有了思路,文章写完后再取标题。

也就是说,这种写字的办法是和以往先确定标题和框架在写是相反的。

最终还是依靠写字来摆脱这种状态,当实在写不出东西的时候,感觉脑子被掏空,自然而然的就会去逆向补充,看书学习也就顺理成章了,而这种脑子被放空的状态学习或者看书的效率也更高。

这是切身的体会,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人,但值得一试。

俗话说向上的路都是难走的,写字也好,健身也罢,没有哪个是会让人舒服。

我曾列了一些每天需要完成的计划,例如按时打卡等,这种具有压迫感的事情每个人都不喜欢,人的本性总是懒惰的,向往舒服的方式,亦如公号的名字「九点学习」,很多人一看到学习这两个字可能就不会关注了吧。

水本身就是往低处流淌,要想送往高处总会要付出点代价的。

我一直想做一个像「连岳」老师那样的公众号,或者博客,整个人的状态是如此平静,在这浮躁而喧闹的互联网上简直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但不得不说常年累月的持续做一件事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异常困难的。就连连岳老师自己也经常说有时候写的很艰难。

我想,以此为榜样,继续践行下去,总会有所收获的。

「 题图 By joojen」

微博 / 微信 / 简书 / 头条:joojen

必须说#

天气微冷,适合干一些宅的事情了,比如疯狂看书,,避免成为一名油腻的中年人。

8/28/2017

胖子是没有未来的

现代人,肥胖的比例越来越高,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咎于垃圾食品的横行,你看老美,真正大街上没几个瘦子,电影里的型男瘦女都是稀有物种。

反观国内,肥胖比例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生活条件好了,垃圾食品太多,工作压力大,吃饭成了应付,自然的锻炼身体成了奢望。

还有一种可能,明明年轻的时候身材和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典型的中年发福迹象,当然和上面说到的客观原因不无关系,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锻炼明显减少了,比如我自己。

我为什么讨厌胖子

纵然有上面的这么多客观因素造成肥胖,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只要小小的付出即可收获远离肥胖这一人生目标。每天跑个1000米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归根揭底,我将这种内因归咎于——不自律。

每天或者每周坚持锻炼是一件看起来很小,但是90%的人都无法坚持下来。原因在于锻炼是个让人对抗懒——这一人类本性的斗争过程,会增加不适感,而要保持身材,这样的不是不是坚持一两周、一两个月就可以了,而是要常年累月,甚至是数十年不间断。这就让真正能坚持下来的人不会超过1%。所以,你看最难的不是做多么高难度的事情,而是能够长时间坚持做一件简单的事情。

正印证了那句话,只要坚持下去基本上就可以干掉90%的对手了。

当然,自律并不只表现在这一方面,管好自己的嘴也是同样的道理,这种不适感对于有些人来说,可能比坚持锻炼带来的不适感更加强烈。

可能很多人要反驳了,要这么自律干嘛,活着不就是为了开心吗?

曾经有个公司面试,有一条就是,不录取胖子,公司认为,连自己的身体都无法管理好的人,怎么相信TA能管理好公司?当然,这样说有点武断。

很久以前看到过一篇文章,30岁以前不锻炼身体,30岁以后就会逐渐得到相应的惩罚。当时作为鸡汤文没怎么当回事。直到自己30岁以后,发现身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再也不能像年轻的时候那样任性了。胳膊酸、背痛睡一觉就好的日子是一去不复反了。 

怎么办?

推荐给你一款很流行的软件——Keep(请keep官方看到后把广告费先付一下),当初健身类软件很多,但纬度这个软件走向国际,并且越来越大,所以我怀疑他们的成功和他们取的这个名字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健身本身就是一种不断告诉自己要坚持的过程,没有几个人天生就有这种爱好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一种和自我的较量,和自己骨子里的懒惰较量。

当然keep也有自己独到的功能,在其他产品都停留在计步,通过GPS记录跑步距离的时候,他们开始只做一个个人体演示的健身教程,适合各种人群,本来还有很多的兴趣小组,不过由于上个月的严打,这个功能被取消了。

说的再多,软件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最重要的还是行动起来,比如,作为办公族,那就从消灭腹部赘肉开始吧。

 「 题图 By Scott Webb」

微博 / 微信 / 简书 / 头条:joojen

必须说#

今天的推送又要得罪一大批人了

打破每天1000字的魔咒

2016年的上半年,我挑战了6个月的每天1000字的高强度写作。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经历,至此之后再也没有过类似的经历了。

为什么说这样的经历意义重大呢,其实有两层含义,经历过的应该都知道,尤其是写公众号的你,应该明白我在说什么。

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情

这是需要相当的毅力的,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情已经很了不起了,不信你就试试看。

哪怕每天坚持早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是非常困难的,这需要足够强大的内心,以及超强的自律意识,当然你也可以理解成为自虐。懒惰是人的本性,骨子里带出来的。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情第一个月会感觉很无聊,然后第二个月逐渐产生心理排斥,直到第三个月会感到不适或者痛苦。

但是过了这个坎就会好很多,痛苦逐渐减弱,直到变成你的正常生活习惯。

现在网上有各种挑战100天活动,基本上都是重复上面这个过程,你可以选择一个试试。

被掏空之后

长时间写东西和其他的挑战100天还有所不同,因为这种高强度的写作会很快将你掏空,后来发现,并不是心理上的不适和痛苦了,而是对着电脑发现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大多数人采用的办法是开始不间断的给大脑输入,也就是看书或者看其他的文字内容来保证大脑中有内容,这样才能保证大脑的持续输出。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例如我曾采用听音乐让自己发放松下来,然后开始思考一些事情,生活中的各种事情,自然而然就会有东西可写。

而今年的目标是准备写自我成长类的文章,工作也好、学习也罢,这都是不错的题材。尽量保证文章在半年后来读仍然是有用的。

做一些调整

之前用Ulysses写文章的时候,总会定一个目标,那就是1000字,看着进度条,可以很明确的看到文章距离1000字还有多远,但是这也会造成一个不好的后果。

如果字数没达到1000字会自我感觉不舒服,而超过1000字的时候,会下意识的让自己赶快结束这篇文章。

当初设定1000字,主要是考虑到手机阅读不宜看太长的文章,大家没有那个耐性。但是现在的定位不是考虑别人能不能读长文章,而是文章对别人有没有用。

所以,后面会做一些调整,每篇文章不再人为的限定字数,能写多少就写多少,有时候可能只有几百字,当然有时候可能会有几千字。具体这得看文章的具体写的话题,如果文章实在太长,会考虑分两次推送。

以上

 「 题图 By Geoff Bryant」

微博 / 微信 / 简书 / 头条:joojen

必须说#

已经将近一个月没写字了,因为每次打开电脑不知道要写什么成了常态,那么就从今天结束这种状态吧。

7/28/2017

乐视到底行不行,通过乐视事件分辨庞氏骗局

“乐视被扣上了庞氏骗局的帽子可能使这家公司永不翻身”

今天下午的乐视股东大会被一帮讨债的供应商闹的草草收场,乐视这个昔日明星最近站在了风口浪尖上,员工、供应商讨债过两天就会上新闻头条。

乐视的故事

乐视早期是做视频网站起家,当年在优酷土豆爱奇艺等视频大佬们的夹缝中杀出重围,不可谓不传奇。

一个名不转经传的小视频网站迅速红了起来,其实在技术上乐视无法和当年的优酷、爱奇艺匹敌。

俗话说的好,打败敌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开辟新的战场。

而乐视靠的正是LETV,在大家都在绞尽脑汁怎么让用户在电脑上打开自己的视频网站的时候,乐视另辟蹊径发布了自有品牌的电视机,并且价格机器便宜,一时间大有占领中国老板姓客厅的架势,而在这个乐视电视机上顺理成章的可以看乐视网站上大量的电影、电视等视频资源。

这一招后来被小米公司借去发挥到了极致。

一时间乐视名声大噪,贾跃亭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创业者走到了科技新贵的舞台。所以颇受资本亲耐。乐视趁胜追击开始讲大格局,布局视频的上游,成立乐视影业,开始投资拍电影。

乐视的巅峰当属2015年,是的,国内A股的那一波牛市,身处创业板的乐视网(股票代码300104)势如破竹,市值近千亿,羡煞了一帮国内科技公司,即便以360为代表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很多公司都纷纷嚷着要回归A股。

贾跃亭也被冠以中国乔布斯的头衔。

有钱了之后乐视开始多面开花,转折点在于乐视开始将目标头像自己并不擅长且和乐视生态毫无关系的LeSEE,乐视汽车,我在2016年4月20发了一篇文章「大好快上什么时候来到了科技界?」,文中提到乐视发布的这个概念车。

乐视和贾跃亭开始飘飘然了,一场盛大的发布会介绍的只是一个概念,没有产品。乐视开始透支,个人极其反感这种搞期权的企业,不如南方公司的低调务实。

但是资本就是喜欢概念。

所以,很多资本、供应商、员工被绑上了乐视的船。

而作为创始人的贾跃亭在当初令家的政治风波躲在香港不回,好在那时公司有的是钱,而这次,泡沫破灭后直接跑去了美国,连吴晓波老师在节目里都呼吁贾跃亭应该回来直面这一切。

虽然融创孙宏斌已经入驻乐视,但是一时间也无法快速扭转乐视的下行趋势,因为乐视摊子铺的太大,许诺的期权太多,这么多窟窿堵哪个好呢。

乐视的股价仍然停止在2017年4月14日的30.68元,相比较2015年的最高89.47元,已经跌去65%,如果乐视没有停牌的话,现在的股价应该是个位数,要知道A股大盘从5178点跌到现在仍然还有3176点,不过跌掉38%。你若经常关注股市会发现,真正的好公司,股票基本上没怎么跌。

那么现在可以回答乐视到底行不行这个问题了。

抛开个人喜好,这种段时间追求大而全的布局对于一个小公司来说是很危险的,尤其是很多自己不擅长的领域,如果乐视仍然采用这种策略,那么乐视会很危险,迎来的可能就不是讨债的员工和供应商了。

如果单从乐视自己早期领域,那么乐视还是有机会的。

所以留给乐视的时间不多了。

旁氏骗局

关于这个经济学词汇,这里就不再赘述,不清楚的可以百度一下,但是目前乐视身上隐约看到了实体庞氏骗局的影子。

现在类似的这种实体庞氏骗局有很多,其实分辨起来很简单。

看这家公司是不是在搞庞氏骗局,那么最简单朴素的道理就是,是不是不停的在用新的概念或者方法来圈钱再去填前面的坑。

如果是,那么就极有可能是庞氏骗局,因为本身的增长停滞,又没有新的增长点,靠概念或者idea来吹大泡沫,终究是要破灭的。

或许乐视汽车是个很好的idea,但是一头扎进这个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而这个领域不仅烧钱,而且周期又很长,还没等到你把产品做出来,这个泡沫就已经破灭了,自然就成了真的庞氏骗局。即便真的把产品做出来,市场认不认可,能否真正带来增长点都还是未知数。

现在很多公司都游走在这个边缘。

「题图by Andrew Worley」

微博 / 微信 / 简书 / 头条:joojen

跳槽后10年工作经验等于0

今年恰恰是笔者地产行业工作的第十个年头,而看了一篇《惨!许多地产人离职后才发现,自己10年工作经验等于0》,颇有感触。

行业趋势

地产行业进入一个新的周期,是从黄金时代步入白银时代的转型周期,2016年开始的新一轮的调控让很多地产公司举步维艰,也有公司在考虑转型,万达就是其中一个,去地产化虽然是早几年喊的口号,但是今年来的尤为凶猛,详见《万达甩卖630亿资产预示着什么》一文。

大环境的转变远远不止这些表象,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冲击还在持续,当然,房地产这个古老的行业也不能避免。

所以现在地产公司的人才趋势基本上是年轻化,这个变化还得益于老一辈地产人开始让年轻的儿女接班,年轻人容易沟通。

现在一般地产公司的管理层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而工作十年仍然没有管理岗位的工作经验在跳槽的时候是没有任何优势。

也就是说,未来的几年,一大批地产人将会面临失业或者被淘汰的命运。

想必这不是只有地产行业才有的特有现象。

平台和个人

之前曾写过一篇《别错把平台当做个人本事》,现在很多人在同样的岗位上工作十年,从个人的角度上来说,这样的十年工作经验在头三年的增长就已经停止。

而自己的圈内的所谓的叱咤风云可能只是平台所带给你的表象,一旦离开这个平台,要想获得别人的认可,靠的依然还是个人的能力。

像地产这个行业,其实圈子很小,能排上号的公司也就那么几家,而且同质化严重,在相同的岗位上跳来跳去其实意义不大,在整个行业偏年轻化的趋势下,如果在35岁还没有管理岗位经验,那么再跳槽也没有任何价值。

当然,有意义的跳槽自然是获得新的挑战性的岗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更欣赏横向大跨度的跳槽,行业跨度大有利于扩展知识面,丰富个人价值体现。很多行业其实都有相通的地方,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隔绝。

自我清零

既然过往的经验越来越不值钱,为了避免将自己困在以往经验的桎梏里,我的新观点是适时的自我清零。

忘掉那些以往的所谓的经验,因为那些经验在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往往会不适用,反而造成思维定制。

就当自己没有这10年的经验,现在就从0开始,在这个岗位上你会怎么去工作,经常这样想想很有益处。

自我清零能让人变得谦虚,人的脑子就像是个容器,过往的经验都塞满了这个容器,新的内容很难在放进去,适时的让这个容器处于空乏状态能让你更快地接受新事物新思想。

即便换到了新的行业或者从未从事过的岗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都是要从0开始,不同的岗位,你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角度也就不同了,以往的那些经验往往也都失灵了。

所以,与其让外力来清零,不如自我清零。

 「 题图 By jakob owens」

微博 / 微信 / 简书 / 头条:joojen

必须说#

这历史性的41度高温还要持续多久?现在选题图都只选能带来清凉的了,高温可以摧毁人的一切欲望。

7/12/2017

万达甩卖630亿资产预示着什么

“商业地产或许真的到了需要变革的十字路口”

一大早被一条消息刷屏了,其实应该是昨天的事情了。

万达商业与融创联合宣布,万达将旗下13个万达文化旅游城和76家酒店转让给融创,总价631.7亿元。

这种规模的收购在地产界也是大手笔,这是第一次,或许会成为中国地产界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当然之前的国企重组与此次交易不可同日而语。

万达的逻辑

万达为什么要买掉这些优质资产,尤其是去年还在吵着要让迪斯尼20年不盈利的对标产品——万达旅游城。这次直接打包出售?

万达大概三年前就开始酝酿走轻资产路线,从去年开始,开工建设的大部分项目基本上都是轻资产项目,去除万达的地产属性。

1、为什么要走轻资产路线?

按照王老板的分析,对标国外发达国家来看,城市化率达到60%以后,地产开始走下坡路,初步估计,中国地产行业还有20年可以干。

笔者作为一名地产人,看到这个消息真是心头一冷,准备要转行做自媒体了。

所谓轻资产,万达负责拿地、建设、招商、运营,别人来投钱,一起分红。

但是从目前全国开的项目来看,这一招并不理想,包括很多地方政府也不买账。

2、优化财务报表

万达从香港退市之后,急需在国内A股上市,据说目前在排队,前面还有五十几家,不出意外的话,年内有望登录A股。

但是目前国内上市对地产公司卡的很死,所以万达急需要着实去地产化,变成真正的轻资产公司。

目前万达自持的优质物业分别是酒店和商业广场,对于商业广场,也就是内部所说的「大盒子」内部有众多商家,牵涉面比较广,短时间内脱手困难。

而酒店就容易的多,加上万达自己已经有了三个品牌的酒店管理公司,这一块物业对于万达来说可以明显变轻,不高兴的酒店管理公司如喜达屋、洲际等可以直接走人,万达自己的酒店管理公司上,换一块牌子的事情。

而万达文化旅游城的脱手基本上可以认为完全因为财务压力,负债太重。目前开业的几个旅游城效果未达到预期,每个项目都是投入上百亿的资金,回收困难。

在急需IPO的情况下,尽量让财务报表好看一些,降低负债,上市的成功率更高。

融创的逻辑

作为地产业内人士都听说过孙宏斌的融创,虽然是个小公司,但是发展激进,亦如之前的顺驰,虽然当年孙宏斌因为顺驰被关进大牢,付出后创办的融创基本上继承了顺驰的基因。

不久前融创入股乐视,前面有成功收购联想集团的融科智地,再之前准备蛇吞象吃掉绿城,可惜未能如愿。孙宏斌对收购饥如恶狼。

根本逻辑在于用最短的时间做大规模。

从孙宏斌角度来说,可能并不希望收购万达酒店,其更喜欢的应该是万达旅游城。

原因在于土地,万达旅游城根本上仍然没有脱离地产开发逻辑,大量开发的仍然是住宅这样的可售物业。而拿到的土地都是当地的低价优质地块,而且是超级大盘,每个项目的面积基本上都是千亩这样的规模。

现在各个城市拿地吃紧,拿地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万达旅游城跟当地政府拿的便宜土地自然成了一块肥肉。要问为什么万达能以低价格拿到土地那是另一个话题了。

商业地产走到头了吗?

从目前多个城市反应来看,商业地产开发基本上凤毛麟角了,商业地产素有投入大,资金回笼慢的特点,极其考验商业运营能力。就目前长三角来看,商业地产一哥的万达已经将万达广场开满了几乎每个地级市,像苏南地区的县级市都已经有万达的身影。

所以,市场几近饱和。

未来城市开发的项目基本上还是以住宅地产为主,商业地产可能占比5%都不到。

此次事件基本上是中国地产走过20年的转折性事件,住宅地产从黄金时间步入白银时代,商业地产不可挽回的走下坡路。而这正是商业地产变革的开始。

「题图by Gian Prosdocimo」

7/05/2017

重复很容易,改变真的很难吗

文 / joojen

昨晚和大学同学S君聊了90分钟,他说现在很苦闷、很烦恼,所以来找我聊聊,希望获得一些启发。

S君当初可是我班的天之骄子,大学一毕业就去了中交集团,坐标上海,在上海国企干了5年后,回归家庭,偏安于一小城市设计院,今年是第五个年头。

都说七年之痒,这厮五年就开始痒了。

小城市待遇自然无法和大城市相比,五年前还能勉强维持,但现在房价、物价都不同往日,在一个小设计院的小专业做设计,工资涨幅远远赶不上现在的行情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

小城市的小公司都有个毛病,没有什么企业文化、没什么管理,公司几个老板在乎的只是今年能赚多少钱,员工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项目才是。

所以在这样的公司待的憋屈可想而知,真佩服还能待上五年。

所以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推心置腹的聊,掰开了揉碎了分析,准备转型去地产公司设计部。

目前这样的岗位需求很旺盛,地产公司尤其喜欢招设计院背景的人员,稍微有点名气的地产公司待遇和公司环境上也要比小公司好的多。

说实话,我在一个增长乏力、缺乏自我提升平台的公司不会待上五年这么久。时间才是我们最大的成本。经济学里有个词叫做「机会成本」。

重复很容易,所以很多人在一个公司可以待上十年,每天闭着眼睛都知道怎么到公司,重复做着烂熟于胸的工作,公司流程很熟悉。

这样的工作很舒服,但,这是个温柔陷阱。

这是由于这种熟悉和得心应手,让我们一步一步不能自拔,无法离开。

之前在公众号里(微信号:joojencom)就写过,遇到这种状态是否考虑要调整或者跳槽的原则有两个:

一是两年内判断有没有获得大的提高,无论是职位上还是待遇上。

二是横向比较你的同学或者同行的是否超过了你。

如果你在一家公司两年内还在原地打转,那么真是需要调整的时候了,调整岗位或者跳槽,不要犹豫。

如果两年内你的同学或者同行都已经超过了你,那么恭喜你,你需要做出调整了,至于是调整岗位还是跳槽要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不同的公司、行业会有差异。

如果你所处的是个小公司,而且业务增长乏力,那么你就需要换一家公司了。如果你所需的公司平台还不错,那么基本上可以从自身寻找原因,调整岗位是个不错的选择。

古语有云「人挪活树挪死」在今天职场仍然可以举一反三的适用。

要离开熟悉的环境奔向一个未知的前途会多少让人不安、焦虑,但只要踏出了这一步,你会发现收获的更广阔的天地。

回到一开始的S同学,其实很明天,这样的日子不想再重复,他只是需要一个离开的理由,以获得心理上的支持,所以我给他的建议当然是毫不犹豫的换工作。

「题图By Ross Findon」

6/11/2017

来,干了这杯高考砒霜

俗话说的好,干得了砒霜,上得了朝堂。又到一年高考时,按照惯例每年都会写一篇。

这两天朋友圈流行一个段子。

高考了,提前祝考生们考试顺利。

四年后你们会明白

你们今天的所有的努力,并没有什么用!改变你们命运的不是知识文化,主要是酒量,关系,胆量,爹妈,颜值,还有你们家是不是要拆迁…高考只是决定你在哪个城市打王者荣耀,不过还是要好好考 ,大城市网速快。

配图如下:

很多人要说了,这是传递负能量,读书无用论。这是典型的工程狗们的自嗨,但是看着是不是很亲切?

而对于工作了几年后,经历了职场上的磨砺之后发现前半部分简直是人生的真理呀。

1

首先我并不认为高考无用,现实是,它真真切切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尤其是对于山区或者农村的很多孩子来说,比如我自己。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考上好的大学,进入大城市生活学习,乃至工作,是能让你快速融入到的大城市的有效途径,当然拥有更多背景资源的孩子除外,但这毕竟是这几百万人的中极少数。

大量的考生依然来自于小城市甚至偏远地区,所以上面说的对于大多数人依然适用,即便实在2017年,和二十年前没有多大的不同。

要知道大城市里可不仅仅是网速快那么简单。

这里有更多机会,更多优秀的人、优秀的教育、优秀的企业、优秀的城市配套服务,当然还有高企的房价。

2

在很多大城市的外来人员看来,在大城市生活并不易,竞争压力大,房价高,要想立足更是难上加难。

在工作几年后,周边的人都有车有房有存款,有些人生来就非富即贵,而自己还在苦苦挣扎,为了一个房子的首付早出晚归奋斗着。

这种横向的巨大差异让自信心受到极大打击,所以新世相搞的「逃离北上广」活动一出,响应者云集,更是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从侧面反映,迎合了大多数人的情绪。

巨大的心里落差可能让你开始怀疑人生了,想想当初寒窗苦读十二载,辛辛苦苦努力拼搏好几年,不及人家倒腾一套房子赚的多。这到底是为什么,这个社会怎么了。

3

延伸一下,现在还有个流行的说法是,现在的大城市对外来人员越来越不友好,也就是说,新生大学生想在大城市立足难度会越来越大,究其根源是社会阶层开始固化。

老一辈的已经完成了原始的财富积累,而他们的下一代,也称之为富二代,可以顺理成章的继承老一辈的成果,生来就已经跻身社会上层。

从横向上来比较欧美发达国家,尤其是像美国这样的重商社会,咱们这才哪到哪啊,和人家上百年还差的远呢,就开始说社会阶层固化;纵向上来说,改革开放不过才三十几年,第一代完成财富积累的人还在岗上呢,现在就谈阶层固化是不是有点为时尚早了。

4

说回高考,高考到底有没有毒?当然有,看看每年上头条的毛坦厂中学,各种报道看了无不让人心塞。

每年都有人因为高考变得疯癫甚至家破人亡的。

高考对于而今的这些孩子,太重了。

高考可以成为走出大山、走出现状,走向大城市,走向成功的一条道路,但不应该成为唯一的那条。

祝2017的学子们高考顺利

6/04/2017

其实你没什么错,错就错在你太老了

说这句话的其实是腾讯老板马化腾,原话略有区别,基本意思就是这个。让人恍然大悟,并且后备发凉,原来老也是一种错。

事实上「老」所带来的危害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前几天和同事在聊天,作为国内最粗糙最传统的行业——房地产,目前正处在从粗旷式发展模式到集约式的痛苦转型中,无论中小型房地产公司还是像万科这样的行业邻头羊,无不在迅速迭代自己的产品和管理要求。

因为现在正处于淘汰制,谁落后谁将被市场淘汰出局,早已过了圈块地找个包工头房子一盖就能赚钱的时代了。十几年前的房子说实话,没什么质量可言,只要房子不倒,该赚的钱照样赚。

而现在,国民维权意识,房地产知识的大量普及,很多人比专业房地产人员懂的还多。

自然,花钱买房的人对房子的质量要求也会越来越高,这也是正常现象,因为房子价格越来越高嘛。

回到最开始的话题,正是由于这种正向循环,导致了我们这些房地产从业人员不断的更新原先固有的一些经验做法和思维习惯。房间内开关面板误差从原先的厘米级上升到现在的毫米级。当然,这一点点的严苛的过程是伴随着施工工艺的不断创新,管理要求的不断更新迭代。

如果你还抱着十年前的思想来做现在的房地产,无疑会死的很难看。国家和地方规范都已更新了好几版了。要想生存,就必须不断的更新原有的知识体系。

这就要我们必须具备的一种生存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

想必在各行各业中都会有类似的情况,所以多年前我就提出来,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所学的专业、所掌握的知识,而是这种持续学习的能力。

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深有体会,这种能力在逐渐减弱。

这就像很多国企里的论资排辈制度,导致了整个企业的僵化,因为十年前甚至几十年的经验放到现在很多时候简直不堪一击。

这也是很多地产公司都开始招硕士生的缘故,同时也说明了,很多企业亲耐名校毕业生也是有道理的。

毕竟,能考上顶尖名校的同学,至少说明了一点,学习能力比较强。即便转行,也能迅速进入角色。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

在我们这个行业里,不乏很多经验丰富的老前辈,但是在这场淘汰赛的大潮中,已然能发现他们已经力不从心。

开始抱怨公司为什么每年更新好几次技术、管理要求,因为学习一套新的东西需要很多精力,年纪大一些的老同志可能要花比年轻人更多的时间才能适应新的制度要求。这边刚开始适应了,新的制度又来了,你能想象这种痛苦。

所以现在像万科、万达这样的大企业招收员工基本都偏年轻化、高学历。

那么在这场淘汰赛中,要想利于不败之地,唯有终生学习。

想想人这一辈子不也是如此么,这也是本公众号改名「九点学习」的初衷。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公众号被迫取消赞赏按钮之后

事情是这样的,4月19日,腾讯宣布公众号的ios用户赞赏按钮将被迫取消,原因是苹果公司新的规定要求应用内购买需要使用苹果商店的充值系统,也就是IAP。再也不能方便的直接适用微信支付进行赞赏了,这个IAP非常坑的是要抽成30%。

于是腾讯直接宣布取消了ios用户的赞赏按钮,转而采用二维码直接赞赏,不料,第二天,连二维码而被取消。

结果来的很突然,没有任何征兆。

于是互联网上炸锅了,尤其是自媒体界。自从博客被抛弃之后,大部分的大V都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所以,公众号成为了新的内容战场,并且比当初的博客更加繁荣。

原因何在?

因为公众号已经有了成熟的盈利机制。大号的盈利方式无外乎底部的展示广告、软文以及读者直接赞赏。

展示广告和博客时代没有太大的却别,对于公众号这种去中心化的方式来说,大部分公众号还都不具备开通条件,即便开通,展示广告的收入也非常有限。

而软文广告基本上也是大v们的专属,大多数的公众号连进入广告主视野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对于大量的公众号来说,赞赏收入成为了最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也是很多公众号一直能能够更新下去的动力,也造就了微信公众号的繁荣。

那么,这次苹果和腾讯的不大不小的战争,着实让不少从事内容创业的人倍受打击。

虽然现在安卓用户依然可以赞赏,但是毕竟苹果用户的付费意愿要远远高于安卓用户,谁不承认就是不客观。

取消赞赏按钮对我有什么影响么?

基本没什么影响,因为基本上就没什么赞赏,所以也就没什么影响。再者,这个公众号更新的目的在于记录和分享成长学习的经历。

但是对于这个公众号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可磨灭的冲击,甚至于将成为公众号衰落的标志性事件。

取消赞赏后会有什么新的变化呢?

猜测一下,原本酝酿的付费订阅功能估计也难产了,否则就只能走IAP这个唯一通道,但要被苹果抽成30%。

微信团队为了稳住现有的公众号写手们,会加大对公众号盈利方式的探索。不要再奢望苹果会改变心意,在苹果面前,腾讯还是弱势群体,毕竟人家控制着从硬件到操作系统再到软件生态的这个供应链。

两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腾讯不够硬」,其中就是担忧今天这样的事情发生,腾讯现在所有的软件都是人家操作系统里面的一个APP罢了,哪天惹得人家不高兴把你封杀,你也无可奈何。没想到,这一天来的这么快。

当然作为两家大公司,直接让人二选一的事情不太可能发生。只不过是个相互博弈 的过程罢了。

或许多年后回过头来会发现这或许还是一件好事。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付费社群爆发,再不上车就晚了

老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了,我在最近一个月推送了两次只有二维码的图片,没错,我说的正是「小密圈」。

初识小密圈

事情是这样的,去年三月底,我订阅的冯大辉的「小道消息」推送了一次这样的二维码图片,点进去之后发现还要下载个APP,抱着尝鲜的心态就注册了一个,简单方便,微信直接登录,那一天由于冯大辉的引流,几千用户直接让「小密圈」宕机了,可见产品之薄弱。那一天是2016年3月29日。

用了一个礼拜以后由于实在找不到什么让我心动的东西,就卸载了。当时即便冯大辉的「小道消息读者群」人数也很少,互动就更不用说了,基本上都是在讨论这个APP的,偶尔有几个讨论一下IT产品。

直到一年后的今年三月份,也就是在我注册即将满周岁的时候,「小密圈」迎来了一次爆发。获得几个大V的支持,纷纷建立了收费社群,并且定价基本上采用了相同的过一段时间涨一次价的策略。

也就是说,加入的越晚,成本越高。

重逢新感觉

当我再次安装好这个APP 之后,发现情况和一年前已经大不相同。我加入的「小道消息读者群」不仅讨论热烈,还经常分享不少干货。圈子的价格也从最初的免费涨到了三百多。

更有不少大V从一开始建立的社群就收费199,然后随着用户的增长逐渐增加门槛,收费是最好的过滤器。

过滤掉的是非核心用户,过滤掉的是前来捣乱的广告贴用户。这也基本上保证了用户的质量。

「小密圈」的核心观点或者说slogan是「连接一千位铁杆粉丝」。这来自于凯文凯利的观点:创作者,如艺术家、音乐家、摄影师、工匠、演员、动画师、设计师、视频制作者,或者作家——换言之,也就是任何创作艺术作品的人——只需拥有1000名铁杆粉丝便能糊口。

正是因为现在以及之前,在网上写字或者搞创作的人无法靠内容获得收入,无法养活自己,让很多人不得不为了五斗米折腰,转而放弃初衷。

重新启用了「小密圈」半个月之后,有了新的感受,之前老是在想每天更新公众号,那么题材总是个问题,每天写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写到不知道要些什么了。

这是无法避免的,而现在在小米圈里看到不同圈子内的讨论往往容易迸发灵感,所以要些什么话题的担忧基本上不成问题。

未来之路

原本「小密圈」是采用正向策略,连接公众号大V的一千铁杆粉丝,而事实上也是这么做的,早期用户基本上都是靠公众号大V引导而来。

但现在可以采用另一个逆向的做法,由于小密圈不同于以往的论坛和群聊,可以方便的实现内容沉淀,所以可以先将想到的观点先在社群里发出来,经过思想的碰撞沉淀后再整理出来,便是一篇不错的公众号文章了。

那么现在每天打开频率仅次于微信的就是小密圈了,相信这将成为很多人的新常态,因为真的在社群里能找到共鸣和找到你想要的东西。

那么你还在等什么呢扫描下方二维码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加入。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活该干的最累赚的最少

其实放眼我们周边的生活或者公司中会发现一个怪现象,越是从事繁重劳动,干的最累的人,往往获得的回报确实很少,而那些整天不干什么「正事」,过得很舒服的人赚的反而更多。

这特么和书上学到的完全不一样啊,说好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呢,说好的付出和回报成正比呢,说好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呢?

职场从来不相信眼泪

职场是残酷的,基本上可以看做是这个社会的缩影。之前农民工每天从事繁重的劳动,而不过一百多到三四百的收入,而那些整天坐在办公室或者在工地上指手画脚,什么「正事」不干的人,每天赚的反而更多。

现在的农民工工资已经算是高的了,经过各种宏观调控的结果。之前的农民工工资更低。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农民工经常会将这种不满的情绪宣泄在工地现场或者市政府大门口。

凭什么那些大学毕业什么都不懂的小毛孩子一到公司上就能比干了十几年的农民工赚的更多,而且从事的劳动强度更是天壤之别?

现实是残酷的,这个社会构成本身就是金字塔结构,要想不被踩在最底层,就必须努力往高处爬,站在金字塔上面的永远不会关心最底层的眼泪,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把这个结构投射到一个大公司上,依然适用,并且这种现场在短时间你内仍然不会有大的改观。

没有功劳,对不起苦劳也没用

前面说到职场乃至社会是残酷的,残酷在哪里?一切以结果为导向。没有那个老板招人来是看人表演谁更辛苦的。

作为一个企业,盈利是首要任务,否则,这个公司会在短时间内倒闭,树倒猢狲散。某种意义上来说,老板也是为了员工的未来负责。

这是职场HR经常给员工洗脑用的词汇,干的再辛苦,没有获得好的结果,没有为公司带来效益,对不起,没用。投射到本身上来说,获得的工资待遇、奖金自然高不了。

提高格局

这是很多成功学书籍中经常会说的,要提高自己的格局,老是站在自己岗位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做事。而不是更高的格局,站在老板的角度来思考、做事。

这些形而上的东西相比很多人一看到就烦,唯恐避之不及,而残酷的现实逼着我们不得不慢慢接受这些当初讨厌的东西。直到有一天自己做了老板,开始变成当初自己最讨厌的那一批人。

连笑来老师也提倡要为自己打工,而不是为老板打工,当自己的老板。思想解放了之后,再来理解日常职场上的种种就变得无比轻松起来,因为每天所做的那些所谓的不起眼的努力都是为将来一跃而积累。

一如这么长时间以来我在这里码着这些无关痛痒,甚至很多人看来毫无价值的网络垃圾,对比一年前的自己,明显能感觉到内在的微妙变化。不信你也可以试试。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换个心情

您没看错,这个公众号的名称正式由「必须生猛」改成了「九点学习」,没啥理由,春天来了,换个心情换个活法。

其实改名字运量已久,只是一直没有勇气往前迈一步而已,毕竟这个名字也伴随了三年多,我是个念旧的人。

从今年开始公众号的更新频率直线下降,直接原因是工作的变动导致作息时间的巨大调整。到目前为止依然无法很好的平衡这两者关系。

以前我一直有个观念上是「持续学习」,而今年新接触到的理论叫做「终生学习」,其实意思差不多。

这个公众号的写作历程基本上就是个人的学习成长之路。正是由于一直以来不停的写,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今天看了「辉哥奇谭」的最新文章「开始写作吧」深有感触,观点和李笑来上周的提出的概念不谋而合。

其实我在去年也曾写过一篇「每个人都应该开个微信公众平台 」,写作几乎是人这一辈子必备的一项技能,不必在乎什么文笔,只要一直写就好。

这种反向的抽水机效果会让你不由自主的去学、去读,从而产生「持续学习」的状态。

个人的观点是「持续学习」才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往往很多人都无法坚持下去,正如长时间更新一个公众号一样。

看似简单的事情,但是真的没有很多人能将一件事情持续长时间的做下去。所以说,其实只要一直坚持下去就可以干掉99%的竞争对手了。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共享单车会再现自行车王国盛况吗?

其实共享单车的爆发实在2016年,其战争主要爆发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作为二三线城市基本上没有涉及到,所以给大家的感触不如当初的在线打车软件大战来的深刻。

共享单车之所以在几乎所有城市都已经有了公租自行车的大背景下杀出来,主要是因为共享单车的方便性,没有公租自行车的固定取放车的规定,可以随时随地停放适用,加上运用互联网思维的加持,便利性得到用户的认可。

目前格局

除了较早入局的摩拜、ofo外,整个2016年至少有25个新的共享单车品牌汹涌入局,其中甚至还包括电动自行车共享品牌。不过在2017年的混战格局有所不同,膜拜和ofo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投放量基本饱和,在投放的可能性不大,2017年主攻方向将是运营,刚刚开年,2017年共享单车的大战有重复打车软件当年混战的盛况。

这25个品牌包括:小鸣单车、小蓝单车、智享单车、北京公共自行车、骑点、奇奇出行、CCbike、7号电单车、黑鸟单车、hellobike、酷骑单车、1步单车、由你单车、踏踏、Funbike单车、悠悠单车、骑呗、熊猫单车、云单车、优拜单车、电电Go单车、永安行、小鹿单车、小白单车、快兔出行等,2017年,这个清单还在不断增加中,诞生了不少只在中小城市运营的品牌。

以来这些后入局的品牌基本上在一线城市很难再有机会,那么就将眼光瞄准了二三线城市。

joojen(公众号:joojencom)对比了一下二三线城市的苏州和无锡两座城市的共享单车情况,测试的是APP store下载排名靠前的几家共享单车,而已开通的情况对比如下

无锡:永安、哈罗、小鸣

苏州:永安

2017年雄心勃勃的ofo即将进入苏州市场,看来混战从一线城市向二三四线城市蔓延还将是2017年的主旋律。这里要说明的是,除了新诞生的共享单车品牌,提供传统城市公租自行车的永安也加入这个行列,永安的品牌在全国的覆盖率应该是最广的,未来是否将传统公租自行车和共享单车相融合还不得人知,目前是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

合并将是必然

从当初滴滴快的大战的不可开交到最后的走向合并的案例来看,共享单车市场不会一直这样野蛮生长下去。

毫无疑问的是,共享单车从用户的角度来说,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传统的城市公租自行车停放点的固定和网点的稀少,适用不方便导致真正使用率不高。当然这种便利性也给城市管理者带来了考验,北京上海等较早实施的共享单车市场出现了大量共享单车因违规停放被扣留。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各个城市将会出台各种政策,互联网思维的这种颠覆性将倒逼各个城市在政策上做出调羹,阻力上来说比当初滴滴快滴等打车软件要小很多。

毕竟共享单车这种绿色健康出行方式是很多欧美发达国家乃至这个古老的自行车王国所倡导的。

无论从城市管理者的角度来说还是市场的角度来看,未来合并到少数几家巨头品牌下将是大势所趋。这也是充分竞争带来的结果。

共享单车未来的样子

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共享单车的充分竞争,让这个曾经的自行车王国在越来越少人选择自行车作为出行工具的趋势得到了逆转。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一两年内,将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使用共享单车的行列中来,随着二三线城市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健康成为老百姓关注的首要话题之后,健康出行这是必然的趋势。任何发达国家的人民在走向生活富裕过程中的案例已可见一斑。

当然这种野蛮生长的状况也将会终结,在大量城市出台相关政策的时候,就是整个共享单车市场面临转折的时候,现在随意停放的现状和大量单车被扣押的难题将得到缓解,城市极有可能的解决方案是划定区域供共享单车停放,当然,依然要比目前的城市公租自行车方便的多,或者公租自行车直接退出市场竞争。

让我们拭目以待。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春节综合症(上)

今天是春节返城上班的第一天,当然各大高速公路惯例发来拥堵的实况画面,数百万计的车辆载着数千万人再次潮汐式的从全国各地涌向大城市,只不过和一个礼拜前不同的是,大家带着的是全国各地乡愁和感概以及父母亲人备的家乡味返城。回到了工作岗位,回到了一贯的乏味的周而复始的日子里。

所有返城工作的人都将面临一个模式切换的问题,从肆无忌惮胡吃海喝模式切换回节食减肥模式;从推杯换盏夜夜笙歌模式切换回朝九晚五word、ppt模式;从自由散漫舒适模式切换回活泼紧张的焦虑模式。

而这种模式切换还得在三天天以内完成,这样才能让人觉得你更职业。才没有老板会关心员工在春节后模式切换到心理问题呢。

你看今天都立春了,二零一七年的二月第一周即将过去,想到这里不由得开始焦虑起来了,好像刚刚才舒服了几天,一年的十二分之一已经没有了。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你看看,这个立春来的真是时候。

但是,人从一种生活状态切换到另一种生活状态没有那么快能够适应,戏说的三天以内基本扯淡,而这个社会都处在节后的生活节奏切换过程中,就更加慢了,所以农历的春节对于这个社会的模式切换时间少则也有一个月。也就是说在二月底基本上才能恢复到节前的工作状态。

作为传统的地产行业来说这个周期会更长一些。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春节综合症(下)

上一篇说到从假期模式切换到工作模式,不知道上了两天班的同学们模式有没有切换过来,其实我还没有上班,明天开始才真正开始状态切换。

这好像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思,其实并没有,我想说的只是这个状态,并不是要打击或者歧视什么人的意思。

春节综合症针对大部分上班族来说应该都需要经历这种状态的切换,和其他假期综合症不同的是,春节对于国人以及每个国人家庭意义是任何假期都不能替代的。

地产行业是个相当粗糙的行业,目前仍然在使用几十年前的生产方式——钢筋混凝土加农民工。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农民工,这个庞大的人群见证和参与者整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当然春节对于他们来说更是意义非凡。

可能地产行业以外的行业都还不清楚春节对于农民工意味着什么,包工头都是平日里基本上只发基本的生活费,年底再结算,和二十年前没有多大区别。辛苦了一年,春节就是最终见证收获的时候。抛家妻子到外地从事着繁重而布满危险的工作,工作环境和居住环境更是一般人无法想象,春节回家团聚的这种巨大的反差短时间很难调整好状态。

所以上一篇文章中说到的这个假期综合症所经历的时间相对于其他上班族来说要更加漫长一些。

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多说都是以年为单位,春节后可能见到的很多都将是新鲜面孔了。这和职场上的春季跳槽不同,往往带着一种悲情的色彩,直到近些年才有所改善。

当然,笔者所从事的工作和一般上班族的相差无几,但是不同的是,工作内容将直接受到这个假期综合症的影响。毕竟房子要靠各个参建单位和农民工一砖一瓦来完成的,所以相对而言,有一定的时间量来充分调整自己的状态。

从事这个行业已经迈入第十个年头,这样的场景已经经历了十次,至少可以从容一些了。

这个春节对于笔者来说和其他假期没有什么不同,哪也没去,只是将所有时间拿来陪小朋友了。

去除嘈杂的宴请、打牌,亲人的陪伴是春节的主旋律,孩子的快乐其实很简单,一个小游戏的不断的重复就可以欢乐不断。相比较而言,由成年人构成的社会关系想要快乐就要复杂的多。

其实生活可以再简单一些,假期获得的东西越多,这种模式切换起来就会越痛苦。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春节一二三

虽然二零一七年的第一个月已经接近尾声,但丝毫感觉不到一年开始的的气氛,大家都还沉浸在春节前的紧张奔波以及和家人团聚的喜悦中。

不出意外今年春节应该是个暖冬,非常适合出行,作为每年都参加春运的老司机,春运着实让人有点厌倦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中国开始有这么一项全球瞩目的运动,劳命伤财不说,大部分的上班人员基本上只有七天左右的假期,这还得靠牺牲周末加班攒来的,再牺牲几天年假也就不过两周的时间。穿行几百公里,甚至几千功力也要回到亲人的身边团聚,这种力量着实让人敬畏。要命的是,短暂的团聚之后又将面临分别,再次参与到这种长途跋涉的运动中。

以往的一票难求在高铁时代稍有缓解,但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这一世界难题。各大高速公路上周已经开始出现阶段性拥堵,变身天然停车场,高铁机票仍然一票难求。这种潮汐式的人员大规模流动看来还将持续数十年,真心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另一番景象。

办公室里开始逐渐空旷,在窗外零下的寒风中,紧闭窗门,开组空调,难得的清闲可以看看自己喜欢的书,写写字,处理一些无关紧要的事项。整个人的身心处于无比放松的状态,再没有平日里的紧张,只有从容和淡定。

春节期间全国各地,无论什么民族什么风俗什么阶层,都会上演一场全民打牌热潮,由于本人对打牌着实没什么兴趣,所以早早在网上订好了假期要看的书,不出意外,kindle将伴随整个假期,想想在家里寒冷的天气里捧着冰冷的铝合金外壳Macbook码字实在需要很大的勇气,所以在春节估计很难实现网上值班,但还是希望自己能有所产出。

由于订阅了李笑来老师的专栏,持续训练中,同时有将「把时间当做朋友」看了一篇,信息量很大,短时间还无法全部消化掉,准备再看一遍。以后公众号会经常分享自身提升的心路历程,希望可以不断进步。

大概从公众号的更新频率上就能看出最近不在状态,没办法,每过段时间就会出现这种状况,哪哪都不爽,书不想看,字不想写,工作也不在频道上。

这种情况貌似很多人都有,目前还没有找到什么好办法来客服这种状况出现。正好赶上春节假期,可以调整一下状态,基本上春节后都是要打硬仗的。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必须要写个新年寄语了

题图 by Brigitte Tohm

年底总是各种年终总结的时候,网上看的已经快要吐了,各个公司里已经提前将任务下达了。今年虽然总结不写了,写点感想吧。

2016年三月份开始我决定每天在公众号上写一篇文章,事实证明每天更新不仅对于写作者来说强度很大,同样为阅读者也会带来焦虑,所以新版本的微信订阅号已经将未读的数字红标记换成了很小的小红点。

回头来看,虽然没能完成每天更新一篇,也在过去的将近一年里更新了131篇文章,主要下半年更新频率降低。

以前每年年终总会写一篇总结和下一年的展望,总是会为未来的365天定一些生活、工作目标。后来发现,这些目标并没有什么用,到年底的时候才猛然发现年初的时候还定了这么多目标。发现很多目标没完成真的挺打击人的。所以从今年开始不再定这些年度目标了。

因为时间太长,难以时刻提醒。所以今年的做法是——常态化。

以读书为例,以前总会定下一年读多少本书的目标,后来发现更好的方法是每个月读几本书更加贴合实际。

之前主要的阅读手段是纸质版和手机阅读,下半年买了Kindle,所以电子版阅读基本上已经完成了转移,微信读书和多看基本上被抛弃。要问原因,手机阅读真他么伤眼睛,谁用谁知道。每天工作上不可避免的要面对电脑就已经够受的了,下班或者空闲还得面对手机的长时间阅读实在让人无法人手,视力明显下降不说,手机不是理想的阅读工具。

而现在采用的方法可能更加靠谱一些,纸质书加Kindle加有声书。Kindle的对眼睛的友好程度要远远高于手机,并且不会被乱七八糟的信息提示打扰;而有声书是最近开始使用的功能。

上下班路上各有半小时步行时间,是理想的听有声书的时间段,另外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有大段的时间可以适用有声书来进行书本阅读,大大提高阅读进度,在晃动的车厢举着书本或者Kindle,同样让人眼睛受不了。

是时候给自己加压了

这是十一月份构思的一篇文章标题,后来没有发布,大概的中心思想就是,既然外界的压力没能让自己全负荷运转,那么秉承不自虐不可活的宗旨,给自己加压至满负荷运转。实施以后发现,我们平时所说的太忙没有时间都成了不攻自破的笑话。

未来会采用这种方法来调配工作和工作以外的强度。这也就是前面所说到的常态化。大的目标其实不需要在年度计划中体现,应该早就了然于胸了。

另外,以前的老习惯会重新拾起来,尽量在每本书读完后写个书评或者感想,当然是以公开的方式来写,毕竟公开写作的好处要远远的大于私密化日记式写作。

尽管公众号的互动性已经越来越弱,很多人已经放弃了公众号这个平台,但2017年公众号这个平台应该不会倒掉,即便公众号这个平台已经没落,也会有新的平台出现来接纳这些写字的,所以不需要太过担心平台,2017等你来战。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让自己变得值钱

“投资什么都不如投资自己”

1、逃离北上广

前两年一个「逃离北上广」的概念风靡全国,这是经济下行压力下,房价却一路走高给人产生不适感的正常反应。这些整天叫嚷着逃离北上广的基本上都是生活在城市中下阶层的劳苦大众,那些高净值人群从来没见说要逃离北上广。

全国的四个一线城市每年净增人口上百万,除了少数的站在金字塔顶端的高净值人群,大量的仍然是上班族或者产业人口,这个群体的共同特点是抵御风险能力差,房价的波动,生活成本的上升就能把他们压的喘不过气来。

两年之后伴随着的又是一个概念「逃回北上广」,因为习惯了大城市提供的优质城市服务后,回到小城市开始无法接受新的环境了。房价是下来了,伴随着的是,交通、医疗、教育、收入水平的降低。原先在大城市拿着八千一万的工资,到小城市后发现只能拿个四五千已经是当地的高工资了。心里落差太大,无法接受,当然幸福指数就更谈不上。公共交通设施的落后、教育医疗资源的匮乏更是让人感觉哪哪都不方便。

所以只能逃回北上广,继续耗着。

2、大城市是天然的筛选器

现在所有一线城市都有相应的买房限购政策和落户门槛,子女入学门槛等等。要想在一下城市生活下去,唯一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变得值钱,之后才能让自己有钱,再之后,上面所说的这些限制才能迎刃而解。

上海人口已经逼近2500万,不可能一直增长下去,那么不难想到的是,一定会指定一些政策来限制外来人口的涌入,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限制掉的将会是哪些人。

深圳的华为工厂外迁已经是个标志性事件,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事低端制造业的人群将被疏散出这些一线城市。这个趋势不会随着个人的意志而改变,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大城市就像个天然的筛子一样,筛掉个小的,留下个大的。而这个筛子正是高昂的房价、更加苛刻的落户条件等一系列有形的无形的条条框框组成的。

反过来想,为什么那么多人挤破了头都要往大城市挤呢,无非是,那里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更优厚的待遇、更方便的城市配套环境。

3、优秀的人的人脉

只有将自己变得更优秀(俗气点的说法是更值钱),才能接触到更多优秀的人。我们生活中有个常识是,一个「更值钱的人」问你借钱,你会更加放心的把钱借给他,因为在你的潜意识里,他的坏款能力更强。反过来,一个很普通的人,甚至收入平平的人问你借钱,你会思考再三。

一个「更值钱的人」一定是在某些方面很优秀的,大多数时候是很多方面都是很优秀的。这些「值钱的人」大多数时候都不会被埋没,当然,收入肯定也更高。

久而久之,他们的周围像是形成了一个引力场,周边总是能结交到更多的「值钱的人」,这就是所说的人脉。

4、投资自己

在自己还没有变得很「值钱」之前,投资任何东西都不如投资自己,因为在那之前,你也没多少自己可供投资。当然拿点小钱练练手是可以的,别真的以为可以靠这个投资来获得怎样的回报。复利计算法是投资的基本逻辑,看看复利公式:

F=P(1+i)^n

终值F的大小和本金P有着莫大的关系,除此以外还要有足够长的时间年限。所以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所说的投资基本上都是伪命题,并不能带来多高的回报。

唯有投资自己所带来的回报是成倍的甚至是指数级的回报。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月更和阅读

之前从日更变成周更,而现在快演变成了月更,这种状况在近期将会得到改善。

之前低估了新环境对个人在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冲击,所以也导致了在阅读和写字方面无法按照之前的习惯正常进行。了能是年纪大的缘故,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正在减弱,好在经过两个月的调整,现在基本上工作生活的节奏上得到控制并调整到位。

新领导每个月会给我们买一本书,并要求读完后写一篇。这种任务式的规定也有利于养成好习惯。之前我也在每读一本书之后会写一篇,读书笔记也好、书评也好,后来随着每本书的阅读周期的加长导致读完后再写难度很大,因为我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习惯一本以上的书同时开始,有时候两本,有时候三本以上,以后这种坏习惯会慢慢改掉。

加上每月的一本特定书需要阅读并写读后感,自己感兴趣的书可能会控制在每月不会超过两本。严格意义上来说每周一本书的强度并不高,但从目前的工作节奏上来说还是很难抽出大段的时间来阅读,碎片化的阅读个人认为并不适合于大块头的书本,所以碎片化的阅读基本上集中在订阅的专栏和公众号阅读上,顺便说一句,手机阅读真是损坏眼镜的利器呀。

以后每次的读后感或者书评也会在公众号上发布,由于时间的关系,其他平台上的文章同步已经没有更多的精力的同时维护更新,所以基本上还是以公众号为主要平台,请见谅。

近期阅读是书主要有「民主的细节」「拆掉你思维力的墙」「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公众号和专栏不再一一列举。如果可能的话仍然希望在阅读完没一本书之后做个思维导图,这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方便后续回顾。

办公室的电脑上只装了个Evernote,其他软件一概不允许安装,而我目前主要写字的软件还是UIysses,这个只专注于Apple平台的软件无法在windows平台上使用实在让人讨厌。现在切换到Evernote码字几无可能,并且现在使用的Evernote美国版本想买个vip,但看了和国内版本的价格差距实在让人有点恼火。所以每天写字的工作仍然得换到MacOS平台上来。无法在办公环境下操作,这是最大的不方便,各位有什么好的经验欢迎交流。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拆掉思维里的墙

「拆掉思维里的墙」作者古典是学建筑出身,与我们算是半个同行。从日常生活的中的典型案例分析的思维定式到完整的解决方案,全书通篇采用七十六个小短篇组成,每个小短篇都是生活中鲜明有趣的小故事,做着像个挚友聊天一般娓娓道来,阅读起来一点也不会觉得晦涩,反而会让人觉得心情愉悦。

书名是拆掉思维里的墙,那么这个墙到底是什么,开篇从破到立再到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其核心观点在于之所以我们思维里有这样那样的「墙」,根源在于「心智模式」的不同,怎样选择方式来生活是由每个人自己来把控的,究竟看待实物是采用更积极、勇猛的方式,还是消极一些、自我保护一些、退缩一些的方式呢?从字面上来看,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前一种生活方式,但是往往事实上我们不经意的选择了后者。

那么既然决定要选择前一种生活方式具体的实践路径就成了当务之急,心智模式这个词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可能无法代表其真正的含义,我在之前曾思考过人其实和电脑有很多的类似之处,外表的躯体构成了我们的硬件,而大脑中的思想构成了我们的操作系统,就像Windows系统那样,可能觉得有点可笑;后来在李笑来老师的文章中印证了这种想法的靠谱性,有趣的是,李笑来老师和古典同样是从新东方走出来的,古典老师的观点同样持有操作系统的观点。

只是当时我并没有理清楚具体这个操作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因为每个人的操作系统都是不一样的,而现在已经逐渐清晰。构成这个操作系统的正是每个人都价值观、世界观和行为习惯。具体什么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行为习惯才能构成优秀的或者说好的操作系统,书中已有少量阐述,李笑来老师的文章做了更加详尽的解读,非一篇文章所能说清。

这也从根本上驳斥了性格决定论,也同样解释了我们生活中为什么优秀的人在非自己擅长的领域一样能做的很优秀,为什么有的人总是能遇见贵人,有的人运气总是那么好。

这一类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行动派,总是不停的在修正或者说完善自己的这个操作系统,不断的剔除BUG,升级系统,所以这个操作系统总是能高效的有序的处理各种任务,不管是自己擅长的任务还是不擅长的任务。

从这一点上来说,我始终不认为过去的经验或者技能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尤其在这个信息过载的世界,唯有持续学习的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设想早期的DOS、Windows95这样的系统和今天Win7、Win10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甚至已经无法正常使用了。

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唯有保持脑袋里的这个操作系统是最新的、与时俱进的才能保证在今天和未来从容的面对各种事件和事物。

古典老师从另一个纬度上给出了自己的见解,结合作者本人的故事引发思考「成长为自己的样子」。回到之前所说的,每个人的这个操作系统都是不同的,当然每个人的究竟成长为什么样子当然也是千差万别的,但大多数人的目标应该都一样的,成为一个能自我掌控、幸福的人。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一款好产品一定是克制的

“没有一款产品叫做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无论做任何产品总得有所取舍,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极致基本上就可以领先这个行业其他竞争对手一两个身位,这个常识在很多领域均得到验证。近期的几件事情正好可以一起聊一聊。

1

支付宝有一颗玩社交的心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因为老担心微信支付会取而代之,笔者观点认为,支付宝大可放心,微信永远不会成为一款支付工具。

而支付宝在多次尝试向社交领域进军未果之后,终于在上周祭出大招。没错,想走陌陌当年的突围路线,荷尔蒙经济。遭来一片讨伐之声,阿里的公关不是吃素的,面皮还是一贯的厚。直到最高官方媒体央视和新华社炮轰之后基本上表明了上层的态度之后,支付宝才真正转变思路。陌陌当年是个小创业公司,剑走偏锋当然可以,而支付宝坐拥几亿用户,背靠阿里巴巴大树,得有大企业的担当。所以此路完全行不通。

其实支付宝做社交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支付宝基本上成了个人手机钱包或者说电子钱包的代名词,说到钱包,也就是说里面放的是人们实实在在的钞票,其实这是个需要非常严肃对待的工具,只有在需要付款的时候才会打开的工具。请问谁会没事在自己的钱包里每天打开着跟人聊天互动?

而微信支付的产品设计就要克制的多,基本上迎合了用户的这种私密性需求的心理。

在微信的「我」按钮中在点开钱包,输入密码才可以进入钱包,进行操作查看或者支付行为。即便是强推微信支付的时候也只是在右上角的加号上面加了一个「收付款」的快捷方式。当然,你仍然要输入密码才能进入支付界面。

也就是说私密性很强的钱包这个工具和微信的社交功能被天然的隔离开来。

微信并没有将付款的进入界面直接放在首页来强推。这便是产品设计中的克制,当然微信的也是国内互联网唯一能拿的出手和国外一较高下的产品。

反观支付宝,你将各个功能体验一遍就知道我在说什么了。

2

回到笔者的老本行,房地产行业。

几乎所有的房地产公司都想将自己的目标群体所定位从8岁到80岁的所有群体,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当我在看到很多房地产拿地方案后真的想笑,一会做刚需群体,一会做中高端人群,一会做富豪群体。还没学会走就想跑了,房地产早已过了圈个地刚劲混领土一浇就大把赚钱的时期。

万科公司之所以能做到今天的成就就是专注、克制,将目标人群锁定在白领阶层。不贪多,只要将一个群体服务好就足以做到行业第一。

那么你可能又要反驳说,你看绿城对品质的追求几乎苛刻到了极致,但为什么差点倒闭?

是的,以往绿城给人的映像就是品质过硬,绿化堪称行业翘楚。但依然没能解决的问题就是几乎在所有城市的产品定位依然模糊。服务群体不明朗,你说直面万科,做白领阶层吧,他却做的是毛坯房。你说做高净值人群吧,产品设计明显又有很多不符合这些人群需求的地方。

高净值人群的需求痛点显然不是价格敏感型,而是,在保证品质的同时,小区的整体档次水平才是他们首先考虑的要点。私密性、周围人群的素质构成了这些要点。显然,最好的对标产品应该是核心地段的大平层,或者风景优美的别墅区。

而绿城除了埋头苦苦追求产品的品质以外,总是在目标群体上左右摇摆。这种一味追求产品品质的方法在粗旷式发展阶段是可行的,但当让地产进入白银时代,这种弊端立刻显现出来。

3

苏州有一家专门做定制木结构别墅的公司,从来不缺少订单,他们只做这一件事情,自然,目标群体相当单一,你看,人家依然做的非常成功。史蒂夫乔布斯在这方面几乎成为了神,其对产品的克制几乎可以说是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苹果产品的价格贵、功能少从来都是竞争对手挤兑的说辞没,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这个行业 领袖。

当举国都在倡导工匠精神的时候,房地产人真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什么是工匠精神,笔者的理解可总结为五个字:克制、专注、慢。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财务自由才不是最终目标

一提到财务自由很多人的肾上腺素都会飙升,也是很多人的毕生追求的目标。如我般的很多人做梦都想着有朝一日能财务自由。一般来说财务自由就是再也不用为了生计忙乎了。

偶然的机会看到李笑来老师的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你不会真的以为订阅了一个专栏就能真的财务自由了吧。

关注李笑来老师是因为大概在2011年左右的时候他疯狂的买入比特币,那时候大部分人还停留在挖矿的阶段,一个比特币也就两三美元的样子。网上传闻说有个叫李笑来的人花了很多钱买入比特币。之前他在网上写博客不算很有名,后来出了一本出叫做《把时间当朋友》广为流传。

其实李笑来老师的收入足以让他财务自由了。但他依然决然花重金买入比特币,那时我也刚开始接触比特币,也在电脑上装了个挖矿软件,每天收入少的可怜,越到后来越难挖到了。再后来由于工作忙的原因就搁置了。正如你所直到的那样,后来的几年里,比特币的价格一路飙升到几百美元。

李笑来老师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亿万富翁,李笑来老师成为国内比特币拥有量第一人,一举名震江湖。我想很多人当时的第一印象肯定和当时的我一样,为何没有早一点买入比特币。

你看这就是任何人之间的差距。

这么窝心的事情就让他过去吧,在来说说这个专栏。李笑来老师在这个专栏里主要是想传递他的一贯的思想。他本人就是个非常努力的人,善于思考和总结。专栏主要介绍的还是很多不同的思想观念,每周一个观点。看了几周下来,受益匪浅。我想这比真正的财务自由更加重要。

例如李笑来老师总结的人生三大坑,莫名其妙的凑热闹、心急火燎的随大流、操碎了别人的心肝。

对照下来,网上直呼很多人都在一个或者三个坑里了。当然李笑来老师总结的财务自由是不再为了生计而出售自己的时间。

再问,人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很多人肯定会说是时间。李笑来老师的观点则是注意力>时间>金钱。

从这个观点来说,人生漫长的经历,金钱反而是最不重要的了。最基本的方法论就是能用花钱来节省时间的都是值得的。

不愧是已经财务自由的人的想法了,在很多人还是奋斗在通往财富自由的路上的时候,笑来老师已经在思考财务自由之后的人生路了。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当电子邮件成为办公主力

距离上一次更新接近一个月了。这段时间换了个新环境,主要经历在适应新环境和流程,基本没有更多的心思更新。现在可以说,这种状态即将结束,经过近一个月的心态和节奏调整,终于有了点业余时间可以写点东西了。谢谢这段时间的感受吧。

现在国内的大部分公司(除了外贸)很少有公司将电子邮件作为办公的主力工具了,但在新环境下却让我始料未及。

虽然电子邮件在国外依然很盛行,仍有很多公司发誓要干掉电子邮件。国内的实际情况和国外大相径庭,很少有公司将电子邮件作为办公的首选工具。所以很多公司虽然也配备了企业邮箱,但基本上很少有人真的使用。

当然,电子邮件有很多天然的有点,如,可以很好的解决企业内部兼具外部沟通工具,这是目前还没有任何一款工具能替代的主要原因。再者,电子邮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本可以认为是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功能非常全面,大量提供免费的电子邮件服务的网站和提供企业邮局的公司。

也正是由于获取成本的低廉,甚至是零成本。也导致了电子邮件的致命性问题,噪音太大。

现在大量公司适用的办公组合是QQ微信+OA或者ERP,其实ERP对于大部分公司来说是个坑。

新工作环境提供的微软的办公套件和企业邮局,虽然提供了强大的SAP作为整个ERP解决方案,但不得不说SAP真真不符合中国的使用习惯。

现在大部分公司主流的交流工具依然是QQ微信,QQ用于PC端的沟通和文件传输工具,微信作为日常沟通分享工具,因为这两款工具都具有实时性,方便的建立协调群组。电子邮件基本上只是作为与公司外部沟通的补充。公司内部的沟通基本上还是以上述两款工具为主,涉及到流程方面的内容基本上用OA较多。或者一个加强版的OA即可,这种工具组合,在上万人的企业基本上够用。当然也有很多公司搭建了类似于RTX这样的企业内部沟通工具,但是易用性便利性方面着实不敢恭维。

而在这个新环境下,基本上继承了上述这些工具的所有组合,着实让人不知所措。虽然有强大的SAP系统,但是依然在很多日常的工作流程要依靠电子邮件来完成。SAP只作为重大流程的必选。

所以这种工具组合说到底还是以电子邮件为核心的办公组合,很多国内的公司都在纷纷走在杀死OA的过程中,但从目前的近十年的适用经验来说,OA依然是是国内很多公司办公组件的核心。围绕OA做一些扩展和补充即可满足公司的高效运行。

例如之前的老东家WD公司即使如此,公司规模高达4万人,依然能高效的运营。以OA为基础,做一些ERP适量扩展,兼具公司内外部协调。大量公司内部文件下发和公告在OA内部即可解决。扩展ERP做一些外围的补充,如项目管理系统,招标采购系统等,可以有效将外部合作单位纳入到系统中来。日常沟通和文件传输依然依靠QQ和微信,电子邮件只作为补充工具。效率依然很高。

这近一个月以来的感受是,每当打开邮箱开始有心理抵触,作为异步沟通传输工具,电子邮件可以沟通事项,也可以发送大文件。

但打开邮箱的那一刻,你就被死死的钉在了座椅上,几十封邮件不得不一封一封查看(有用的无用的),需要回复的,开始着手回复。往往一个事项一来二去一个礼拜也没有解决,效率可见低下。

这种以电子邮件为核心的办公组件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流程,基本上日常沟通以电子邮件为主,涉及到重大事项的走SAP系统流程审批,大文件传输用电子邮件依然是主力,这种企业邮箱的大文件存储都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过期后这些作为福建的大文件将无法下载查看,从这方面来看和QQ没有太多的差别,甚至没有QQ+QQ邮箱高效。作为日常移动办公的主力,微信当仁不让,由于其永远在线的属性,在沟通效率上得到大大提高。

但涉及到一些正式的沟通往来内容,依然无法摆脱启用电子邮件的宿命,所以说QQ和微信只能沦为边缘化的补充工具,无法成为日常沟通的主力。依然要每天不停的打开电子邮件,看邮件、发邮件、回邮件。时间就是这么被耗掉的。可见、工具多了并不一定都是好事。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限购可以降低房价?别傻了

继之前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提高购房门槛之后,今年房价涨幅最猛的四小龙合肥苏州等城市纷纷出台限购政策。

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心想,这下房价终于被遏制住了,甚至有跌的可能,君不见网上新闻经常报道很多三四线城市的房价都跌了么?作为房地产行业从业近十年的人,我在这里要泼冷水了。

地方政府出台的各种限购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降低房价,只不过是大家都在自欺欺人罢了。且听我慢慢道来。

最近我们经常听到的地王,什么折合楼面价,这种头条新闻的唯一作用是普及了一个常识,我们所买的房子的价格不止是单单的房子的价格,还有土地的价格。

现在很少有人还会傻傻的再问,为什么这个水泥盒子,楼板和一些墙体都是楼上楼下左右邻居共用的,成本这么低,为什么却卖这么贵。

土地越贵,盖在土地上的房子自然就越贵,开发商不会做亏本的买卖,前段时间经常爆出的土地成本这个楼面价5万,那么这个房子开发出来卖的自然要比这个价格要高。这个常识不需要多解释。

那么土地的价格高低来源于地段,地段好的土地价格自然就高,地段差的土地价格可定就低。

那么这里大家又要直到一个常识就是,土地是政府垄断供应的,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房地产这个市场并不是真正的完全市场化的市场。

那么你可能又要问了,为什么政府不把土地定价低一点呢,别傻了,另一个常识就是,土地财政一直都是地方政府收入的大头。现在各个地方政府的负债这么多,靠什么还钱,光企业那点税收是远远不够的,况且很多还要上交国税的,也就是归中央政府的。

了解了这些之后咱们在来说为什么限购政策不能降低房价了。

现在大部分地方政府的限购政策是提高买房门槛,例如,行政政策上从交一年社保到三年或是五年,金融政策上主要是提高首付比例,房贷利率一般是全国统一有国家指定,地方政府没有这个权利。

那么这样的政策显然只能到打击炒房者,至于真正需要买房的人来说,只不过是将这种购买需求延后了。那么三年或是五年以后,这些需要购买房子的依然还是会买房。

从房地产公司的角度来看,政策一出台,可能将原来的很多潜在购买者挡在大门外,很多房子无法在短时间内出售出去,房价可能就不会继续涨那么猛了,这个过程中会挤掉一部分之前涨的太快的水分,要直到几乎所有的房地产公司都是靠高周转来运行的,一旦资金短缺,势必影响继续拿地继续开发新的楼盘。

这就导致地方政府的地卖不出去,于是就没有收入来还那些债,这些地方债务基本都是以银行贷款等金融产品存在,每月是要还利息的好吗?如果一直不还,就会产生坏账。这样的话,银行等国家金融机构就不干了。与之逼着政府又只能靠卖地来还钱,谁让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的收入大头呢。

这个周期一般在三年到五年,所以我们就会看到,各个城市都是在进行着这种一轮又一轮的循环中。从去年初的宽松政策去库存,又是降利率,又是降契税等。没想到去年年末很多城市房价就开始暴涨起来,接着今年下半年又是限购,把房价按一按,几年之后再来一轮。

如果你仔细看一下数据,以五年为单位来看,各个城市的房价并没有降低,总是在这个一涨一停,再涨再停的循环制之中。

那么可能又要问了,那地方政府干嘛还搞的这么累?房价暴涨,势必产生民怨,社会不稳定啊亲。因为哪个城市都不想当出头鸟,还是在任期内保住乌纱帽更加重要。

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有几百万的人准备在这个城市扎根,无论你用什么限购政策都不能阻挡他们买房的决心。唯一能让他们离开这座城市的是高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

所以你还相信这样的城市房价会跌么?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CDS会是打击高房价的利器吗?

这几天对于中国房地产来说发生了意见大事,您别想歪了,不是什么地王和二线城市的限购政策。

就是这个九月,确切的说是9月23,一个叫做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机构正式发布了中国版的CDS(信用违约互换)。不明白这个词的请自行脑补一下。一石激起千层浪,为什么大家对这个金融词汇如此敏感呢。

如果你看过《大空头》这个以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题材的电影,那么应该对这个名词并不陌生,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正式当时发明了CDS,CDO等交易模式。也被认为是诱发美国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导致美国房地产行业崩盘,掀起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这次经融危机的副作用到现在仍然没有消除。当然,这些做空的基金也大赚特赚。

做空在国内基本上是个贬义词,一听到做空机构恨不得联想到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之所以国内给人有这样的印象是因为原来国内的金融、资本市场上基本上都是以做多为主,很少有做空的交易。

而在金融也发达的美国,做多和做空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奇虎相当。随着国内金融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做空交易手段会出现。严格意义上来说,做空方式的存在可以有效的释放风险。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版的CDS到底能不能做空国内房地产呢。

理论上来说是可以的,但是之所以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是因为大家想当然的以为做空房地产可以压低房价。这是典型的穷人思维,你以为做空了房地产你就能买得起房子了?买得起的永远买得起,买不起的当然还是买不起。

美国08年度次贷危机导致大量金融机构破产,进而影响到实体经济,大量实体经济的企业濒临破产,房价也跟着一落千丈,不仅没让很多穷人买得起房,反而让更多人露宿街头。

大半年前央行发布了个文件,大概很多人都忘记了,叫做允许银行不良资产上市交易。

从房地产的角度来说,银行不良资产当然就是那些没有还贷或者延期还贷的坏账,当然除了房贷还有很多企业贷款和政府贷款。就是上面提到的电影里经常说的CDO。

那么最终银行通过这些工具将本来是自身的包袱,现在通过上市流通实现转移,当然,最终买单的还是老百姓。你可能要说了,我有不啥,谁会买这些不良资产呢。这些不良资产通过各种包装、转换,最终挤进市场上常见的各种基金、股票、保险等各种理财产品里,达到上市流通的目的。而银行通过这一系列操作实现了风险转移。

CDS也是这种风险转移的产品,是不良资产上市交易的一个变种罢了。国内的金融市场远没有美国发达,所以各种很难真正实现做空楼市,目前所能达到的功效只能是转移部分风险。

所以你现在还认为CDS对打压房价有帮助么?

即便如美国这样繁荣的金融市场,现在打压房价也是停留在理论上,纽约、洛杉矶等大城市的房价依然高不可攀。

所以不要再幻想CDS会打压房价,倒是要擦亮眼睛管好自己的钱包。你看《大空头》里那么高盛、摩根的银行家们在事件前后的嘴脸可见一斑,没有人受到惩罚,资本从来都是无情的。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我为什么要经常更换手机号

之前网上曾经流传过一个段子,说十年不换手机号的人是多么值得信赖。

而现实生活中,这种十年不更换手机号的人肯定生活的异常痛苦,备受骚扰电话、短信,诈骗信息的侵害。

最近因为山东某大学生因被诈骗导致身亡事件再次将矛头指向诈骗电话。当然移动运营商难辞其咎。

全国尤其是福建地区再次掀起了一场打击电话诈骗的专项活动。具体怎么打击不得人知但是在技术上来说基本上没有难度,只要运营商愿意。

前天还看了一篇文章说当时在广东有个被诈骗的直接将运营商告上法庭,结果运营商将他的号码加入了一个红名单还是蓝名单的,这些名单里是下面的一些小运营商不能发送诈骗短信和诈骗电话的。那么这个名单里有哪些人我想不用说你也应该清楚。

要是工信部部长每天接到几个诈骗电话或者骚扰短信,我想这些灰色交易早就杜绝了。

大量的这些诈骗企业从代理商那里低价批发来大量的短信和电话额度,每天就这样不停的发短信和打电话。

想必你也一定接到过这样的电话:“明天早上到我办公室来一下。。。。”,口音基本以福建和广东为主。

诈骗短信就更不用说了吧,每天少则受到几条,多则收到几十条。

相信这些不是我一个人的遭遇,希望这种现象能尽快得到遏制,关键是从你我做起。

前面说到大部分的责任应该是这些渠道商和诈骗公司来承担,但是扪心自问,难道我们就一点责任没有吗?

在这个个人隐私好不价值的社会,还是希望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杜绝这种现象,至少不要加入制造罪恶行列。

说个真实的故事吧,大部分搞销售的公司都会去使用一种软件,就是这种搜索电话的软件,只要你在方圆多少公里之内,这里全部能搜到你的电话。

另一方面,也是大多数销售类的公司干的事情就是从内部人员推荐电话号码,例如提供100个人的电话号码,奖励1000块这种活动在很多公司并不少见。

更有胜者,直接将前公司、前前公司的通讯录直接打印提供出去,换取那可怜的几千块钱。

我并没有提供一个号码出去,我这种行为显得格格不入,甚至被人骂是傻蛋。我们都个人电话号码就是这样一个一个被出卖出去的。

自从我买了房子之后,就会隔三差五接到卖装修材料的电话、装修公司的电话、卖家具的电话。自从我用手机开通了炒股软件就会经常接到一些金融公司、什么黄金期货的电话。那么,这些个人隐私是真么泄露出去的,用脚趾头想想就知道了。

国内安卓手机上安装个监控来电和短信的软件几乎变成了刚需。

在发现这种事情愈演愈烈之后,来到新的城市,我索性换了个手机号,是那种新的号段,从此,这些骚扰短信、诈骗电话再也没有了。用新的号段新的号码的好处是,很多群发的机器无法识别。因为我在注册一些网站的时候发现填写进入的号码认为不是正确的手机号码。这下我安心了。

而老号码因为熟人的关系,目前一直还在使用,因为很多重要的服务都是用老号码作为联系方式的,频繁的更换,工作量太大。有效的方式是直接设为拒绝通讯录里的人来电即可。但是这依然无法阻挡我的这个老电话号码在这篇神奇的土地上被“广为流传”。

由于经常在不同的城市工作,所以也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换一个环境就换一个新的号码,一个号码使用的时间短了,那么受到这样的骚扰几率就会降低不少。

可能很多人担心的一件事是,这样频繁更换电话号码,别人怎么联系上你呢,我的微信和QQ从注册至今从未更换过。所以不要觉得经常换号码别人就找不到你了,如果真的想联系你,方式有很多。电话号码廉价的几乎可以忽略成本,亦如这种个人隐私。

可能我们每个人的一点点举动不能左右大局,但这就像我们用一个人的力量去给一列破旧的列车踹上一脚,我相信,踹的人多了,这列车总会往前挪动一点点的。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

上海都,初读上海总规2040

今年上半年国家刚刚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长三角城市群将在未来的十几年要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涵盖了沪江浙皖共26个城市。和以往其他报告中鼓吹的长三角城市群已跻身世界级城市群不同,国家抛出了冷冷的数据,原来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差距还不小,可以拿来阅读一下,这里不再赘述。

昨天《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已经公布,晚上抽时间阅读了一下。只是目前所有城市里规划到达的时间最久远的,已经到了2040年。之所以引起热议,是因为,这次的上海市总规和以往不同,严格的来讲应该叫做上海大都市圈总体规划。废话少说,上图。

上图来自于规划中的截图,浅红色区域正是次次上海总规的规划区域,涵盖了上海、苏州、无锡、南通、嘉兴、宁波、舟山。

浅绿色区域正是之前国务院公布的新的长三角城市群范围。

其实在学术界早有参照日本东京都来建设我国的上海都的概念,只是一直没有落到纸面上,这次基本上将这件事做了。其实严格的来说,上海都市圈的国外对标不应该是东京都,而是纽约都市圈更加靠谱一些。

一、为什么是上海都市圈?

国内就三个成熟的城市圈,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可以说是发展最成熟的,都市圈必须得有一个超大的中心城市,珠三角基本形成了深圳和广州的双核几面,京津冀也是北京天津双核。双核的结局就是谁都不服谁,形成竞争态势,唯有长三角是上海一家独大,其他城市都只能做小弟,话语权更不用说。

二、有了长三角城市群为什么还要上海都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涵盖了26个城市,加上县级市就更多,这么大一块区域想要均衡发展不可能,所以必须是有梯度的发展,也就是说,这次的上海都市区未来将是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区域,而浅绿色的区域将是非核心区域。目前正在产业升级,这些核心区的一些淘汰的产业将会转移到这些非核心区,安徽的东部和南部地区几个城市在几年前就已经在开始着手承接这些转移的产业。

而作为核心区中的核心区就是上海,土地已经严重短缺,上海城区不可能一直这样扩张下去,一些上海需要转移的产业当然也会赚到这些核心区的城市去。例如一些制造业等,上海将只保留服务业、企业总部和高端制造,如飞机制造、航母制造等形成前店后场模式,因为这些核心区的城市距离够近。

三、为什么是这六个城市被纳入?

其实苏州纳入上海都市圈一点都不奇怪,苏州尤其是苏州的昆山市和上海的同城化已经非常明显。而无锡市被纳入也是因为苏州无锡发展模式几乎一样,经济基础雄厚下设江阴市宜兴市,和苏州下面几个县级市的产业契合度很高,经济规模上来讲,虽然面积只有苏州的一半,但是总量却只比苏州少了那么一点点,不信你随便把任何两个苏州县级市的GDP加到无锡去看看。

也就是说,无锡的人均GDP是比苏州高的。交通上离上海也就一个小时的车程,高铁已经非常便利,另外无锡有苏南机场,将是上海都市圈机场群的有效补充。

再说南通,这个离上海其实很近但是一直没怎么发展起来的城市,由于江苏之前20年精力都是放在苏南,而坐拥长江入海口的南通却并没得到什么发展的机会,好在现在开始转变,南通的经济总量五年前已经超过常州,仅次于无锡,并正在迅速缩小差距。

而上海一直有跨江发展的需要,可以一举控制长江入海口,新规划的北沿江高铁正是从上海经崇明岛直达启东市海门市,半小时到上海不再是梦。

嘉兴市和苏州相似,说白了就是离上海够近未来同城化将日趋明显,苏州为什么发展这么牛逼,就是因为离上海近啊。

而隔海相望的舟山宁波可能是最让人难以理解的,距离上来说上海到宁波舟山还没有杭州近,看上去没有形成都市圈的条件。关键在于港口,宁波舟山港合并以后吞吐量惊人,在有些年份甚至超过上海港的吞吐量,要知道上海港开发了小洋山港之后可是誓将东亚第一港口视为囊中之物。为了打造东亚航运中心,势必需要形成强有力的港口群。

而目前的宁波舟山港和上海港在很多业务上已经形成了竞争态势,要命的是宁波舟山刚还有小洋山港没有的天然优势——天然深水良港,吃水深度可大20m,小洋山港不过15m左右。未来不排除上海港兼并宁波舟山港和苏州港的可能,苏州港在吞吐量上已经非常惊人,但是毕竟不是海港,只能是上海港的补充港。

从之前规划出的从小洋山港到舟山的跨海大桥就可见上海是多么想和舟山宁波港形成合力。形成类似于日本的东京港和横滨港以及千叶港口群、纽约新泽西港口群。


总体上来说,上海此次总规将继续凸现上海优势,形成梯度效应,避免同质化竞争。

那么说了这么多对你我有什么意义呢,未来在这些核心区的城市,尤其是还为怎么发展起来的城市将迎来一次大发展,从基础设施到房价都将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

君不见苏州房价涨完轮到无锡了么?而未来更具想象力的将是与上海一江之隔的南通市,尤其是靠近上海的启东市和海门市。

公众号「九点学习」由joojen出品,转载请署名。

微信号:jooj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