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2023

文字的壁垒

图片

上一篇文章《再现房票》,本来是想简单说一说最近很多城市的房地产松绑政策。

截止到目前,已经有十几个城市出台了大大小小的松绑政策,也就是很多人说的取消限购政策。

只不过很多城市的政策真的是一门语言艺术,作为地产行业人员,对这些政策措辞已经极为熟悉,不过有些政策依然需要仔细研读并且了解前因后果,当然,在自媒体发达的今天,一旦有新政策出台,就会有很多人出来解读。

上一篇文章说的其实是一个我熟悉的小城市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红头文件,已经算是用比较朴素的语言来说说明,我原以为已经说的非常直白,非常大众化了。

“品味苏州”的创始人,扶苏老师一语点醒了我,他给我的留言原话是:

不是行内人根本看不懂这句话的意思,什么叫在建楼盘可以申请进入安置房的池子里?安置房和商品房是不是一个反义词?一般来说不都是商品房可以卖得出价格,安置房小区都很被鄙视吗?

对于我们行业内人员以及比较关心买卖房子的人来说,可能对一些词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对于一个平日里不太关心这些的人来说,什么叫安置房、什么商品房,什么叫房票,什么是财政资金入市等等,是完全不太明白或者一知半解的。

甚至对于部分业内人士,没有经历过房票政策实施的人来说,也不太清楚其中的意义和很多的细节。回头想想,我还是低估了这个词语的壁垒。虽然每个字都认识,但是组合起来却看不懂什么意思情况比比皆是。

我之前阅读和菜头的文字有时候不太明白,他作为一名理工科毕业的人,但以文字行走江湖,有时候他为读者们写的一些操作教程简直可以用“白痴教程”来形容。

相对于我理解的狭隘,和菜头老师看来早已深深洞察或者被读者们教育过了。这种教程,小到怎么关注一个公众号,怎么给他发送留言,怎么点击公众号菜单等等,有的还图文并茂。

大概是和菜头老师的读者更加广泛,所以需要这种简单而详尽的教程。

而现在看来,我的很多文字很多人说没看明白或者没说完,大概就是这种原因,还没有到到像和菜头老师的那种深度和广度。之后我也仍然需要在写字这件事情上继续修炼,多向前辈们学习,用简单的白话将一件事情、自己的想法完整的表达清楚。

推荐:房地产续上命了
上文:再现房票
 
点击https://t.zsxq.com/EQJeyRJ
加入我的知识星球
一起探讨每天思考、成长经历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source https://joojen.com/archives/6211.html

9/18/2023

再现房票

图片

一次,可能真正迎来了转折时刻。

已经有城市以官方红头文件的形式,明确了,原则上不再新建安置房,全部转为消化现有库存,在已经新建安置房的基础上,鼓励在售和达到销售条件的楼盘,报名进入安置房源选择池。

我觉得对于目前的房地产行业来说,以及对于很多城市来说,都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刻。作为亲历过两次行业大周期的一员,还是爬上来再啰嗦几句。

上一次出现这种政策是2015年,那一次的周期只不过持续的比较短,行情很快以杭州、苏州这样的强二线城市带动下,快速复苏。2016年的十一黄金周还没结束就迎来了限购政策。

而这一次,从上到下,从去年到今年这个时间点,2023年9月。已经陆续出了不少稳市场甚至可以说是救市政策。但依然没能改变楼市的颓势,很多城市的成交量和价格甚至出现双降的局面。

归根结底,有钱的已经买了,不缺房子,房地已经不是他们的首要投资选择;没钱的,这两年过得更苦,买不起,还是吃饭要紧,买房子得再等等。

之所以说迎来转折,是在存量市场已经没有动能的情况下,需要外部力量来推动。

而安置,就是这个外部的动力,意味着财政的资金参与市场流动,这是目前陷入两难的那些楼盘的定海神针。也意味着官方将直接介入小区的交付。已经买了这个小区的业主,算是上了一道保险。不用再过分担心拿不到房子了。

这一次和之前的所谓人才房不同,文件要求是全部在售房源,甚至整个小区,都将纳入到安置房源池。名义上说字自愿报名,我想,在这个时间点上,还有不愿意报名的房企么?

从这个政策落地实施的那一刻起,意味命运的齿轮正式开始转动。

具体走向会不会和预测的一样,历史会否重现,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推荐:房地产续上命了
上文:千万别好为人师
 
点击https://t.zsxq.com/0cmqbpv9j
加入我的知识星球
一起探讨每天思考、成长经历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图片



source https://joojen.com/archives/6205.html

千万别好为人师

图片

上了年纪的人总是喜欢好为人师,说教,尤其是职场中 00 后一辈都上来了,喜欢以过来人的姿态教别人,把办公室当教室。

要忍住,这也是一种能力了,尤其对于职场老鸟来说。

如果有人向你请教,可以去做一些引导,如果人家压根就没兴趣,我看还是算了吧,研究研究直播,打打小游戏不香么?

还有一个毛病就是喜欢活在以往的战绩里。

一旦谈到以往的经验或者案例,那么就能滔滔不绝陷入以往的回忆中,要知道这样其实并不礼貌,因为你的经验回忆对别人来说,完全是个陌生的他人故事,甚至一点也不感兴趣。面对一边滔滔不绝,一边尴尬听着,其实心里根本不关心这个故事。你可以脑补一下这个画面。

所以,陷入以往的回忆或者案例分享要适可而止,甚至一语带过,直接讲事情即可,如果别人追问细节,可以补充说明。即便你说了经历过的各种细节以佐证事情的真实性,但也并不能增加你们在谈论事情的可行性,它只是个案例而已。和你们现在谈的事情有一些关联性,但不大。

另外,总是沉浸在以往的故事里,容易形成路径依赖,当时的情况和资源环境和现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并没有多大的参考价值。一味地追求经验的重要性,可能只是刻舟求剑。

况且,人家说不定根本不需要这种经验主义的束缚。

推荐:有另外一批90后
上文:一碗牛肉汤
 
点击https://t.zsxq.com/0cmqbpv9j
加入我的知识星球
一起探讨每天思考、成长经历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source https://joojen.com/archives/6201.html

9/17/2023

一碗牛肉汤

图片

晚上十点,刚下过小雨,还没吃晚饭,回到小区有点饿了,来到我常去的一家牛肉粉丝店,这家店干净明亮,老板是个三十多岁的小伙子,夫妻店,夫妻俩都收拾得干净利落,一如这家店的里里外外一样,与周围的苍蝇馆子形成鲜明对比。

夜晚归家的人,很多都喜欢光顾,来一碗牛肉粉丝,再配上一个油酥饼,顾客获得满满的幸福出门,总是会对这样一家店怀揣善意。夜归的人,在一片漆黑之中,别的店都已黑灯打烊,只有它是依然亮着灯在守候,怎能不让人另眼相看。

我点了熟悉套餐坐定等待。这时一位年轻父亲带着3岁左右的小女孩推门进来,小女孩扎着辫子搭在背后,头发没有一点凌乱,身穿小裙子,和她父亲一样,收拾的干净整洁。

他们点了一碗小份牛杂粉丝汤,一个酥油饼。

小女孩爬上店内标配的长条凳,脚还有30公分才够得着地。悬在半空中的小腿,前后摇晃,等待着美味端上来。

小孩子的心情很好,或者说小孩子的心情很多时候都是很好的,不像大人有那么多的愁事,大概他们也容易选择忘记不开心的事情,这是始终保持开心的关键,人的这种钝感长大后就慢慢消失了,导致我么什么时候也这么无忧无虑的开心过,已经完全想不起来了。

老板很快就从后厨端上来了,父女二人要了个小碗,女儿用小碗,父亲用大碗,边吃边聊天,父亲轻声细语,女儿缓缓作答,像是两个朋友在喃喃细语。小女孩边吃着碗里的牛杂粉丝,边摇晃着悬空的小腿。

在这样一个刚下过雨的夜里,这一温馨画面猛然让我想起,我领着兜兜同学吃牛肉面的景象。而现在9岁的他,能和我一样吃一份小份牛肉面加一个饼,我得努力去回忆才能大概想起来这么小的时候,分吃一碗面的情形。

推荐:静待花开
上文:保持饥饿感
 
点击https://t.zsxq.com/0cmqbpv9j
加入我的知识星球
一起探讨每天思考、成长经历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source https://joojen.com/archives/6191.html

9/16/2023

保持饥饿感

图片

阶段性断食是个不错的控制身体和代谢系统的好方法。前一段时间天气炎热,不吃晚饭逐渐变成了习惯,当然,体重也逐渐下降。

 

因为天气炎热,本身也没什么食欲,所以索性晚饭不吃,一天下来虽然运动量不大,长时间喝茶,跑厕所的次数倒也不少。

 

去年我曾试过晚饭断碳水,其实对于减重效果也是不错,成功控制在64公斤以下。

 

如果需要长期控制体重需要规律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如果运动量减少,想要保持一定的饥饿感很不容易。

 

前两周每到吃饭的时候,身体根本没有饥饿感,说明身体代谢很慢,它还没有提醒我要进食,但是又到了饭点,只能硬着头皮吃。

 

我很不习惯这种感觉,没有饥饿感,吃什么都不香,身体内存储的能量还没有消耗掉就又要补充新的能量,这对身体来说,无论如何都不是好事情。

 

所以选择阶段性断食,保持一定的饥饿感,反而有助于提供身体的代谢水平和机能。

 

昨晚聚餐,一般这种情况下就会吃多,所以早上果断选择不吃。事实证明我的预测是正确的,一直到午饭的时候,身体仍然没有提醒我要进食。

 

一上午我都是用喝茶来解决胃部的充实感。目前来看,这种方式是可行的。

推荐:构建人生 OS 1.0版
上文:微信办公几时休
 
点击https://t.zsxq.com/0cmqbpv9j
加入我的知识星球
一起探讨每天思考、成长经历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source https://joojen.com/archives/6188.html

9/14/2023

学习写一些人文类的文章

图片

作为一名理工科出身,又从事粗糙的理工科行业,写文章显得和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长时间以来,我都是连岳和和菜头老师的忠实读者,应该有十数年了,他们一直在网上笔耕不辍,都可以认为是非常勤劳的写作者,这和很多传统的作家,出一两本书之后销声匿迹大不相同。

他们依然活跃在第一线,从早期的博客,到现在的公众号,或者以后的什么平台,我相信他们也会一直写下去。

受他们的影响,我也尝试开始在博客和公众号上写文字,从寥寥数语到现在也能每篇写个几百字。

加上不是科班出身,又没有语言上的天赋,所以写一篇文章对于我来说,并不容易,今天所能看到的文字,虽然磕巴蹩脚,已经是我多年训练的结果。

要知道,早期更差劲,甚至在公开场合都不敢说话的人,经过多年的锻炼,现在也能面对众人张口。

当初我建了这个号,本就是想写一些相对私人化的文字,偶尔作为投资笔记记录的地方使用。

翻看了这一年多以来的发布记录,除了投资笔记以外的文章,仍然少的可怜。

还是得向前辈们看齐,这些文字,可能对于别人没有意义,但是至少对于我是有意义的。



source https://joojen.com/archives/6183.html

微信办公几时休

图片

一直以来对于微信用于办公软件,团队协作工具,我是反对的。企业微信的发展也不太成功,没能承接微信的办公场景需求。不能算合格,这和很多跨国企业的办公方式大相径庭。

因为微信只在国内有垄断地位,国外用的人也仅限于华人。所以没有办法达到国内的国民级应用,自然也不会出现国内这种用微信办公的怪现象。也就是说,用微信办公,是只有中国才有的怪现象。在QQ时代,虽然也有不少用QQ办公的,由于有娱乐功能,有些公司是不允许把QQ用作办公环境。

即便15亿用户的WhatsApp 也不是被用作办公,而是私人聊天工具。

我依然信赖邮件等异步式办公协作工具,辅助以专业的项目管理工具,基本上可以满足大部分的工作场景。

微信办公的过多碎片化信息,并不能提高工作效率,反而让协作的各方都疲惫不堪。

用微信办公确实可以获得极大的便利,因为每个人都有微信,不管你是在哪家公司,哪个组织,都可以无障碍的一对一沟通、传送文件、群聊。

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哪一款软件能达到这种便利程度,当然,如果你的企业是一家跨国企业,或者需要和中国以外的人协作,那么微信瞬间就失灵了,因为人家压根就不用微信。

况且,作为一款私人社交软件,很多国家是不提倡用户工作场景中的,比如有些敏感信息,甚至涉及到公司机密等等。

而长时间国内的私人/工作空间和时间混淆,让微信才有了今天这样的职场地位,即便同出一家的企业微信也无法撼动其地位。

几年前,我逐渐开始在工作场景下减少微信的使用量,已经初见成效。而最近这一两年的情况,又有些倒退,因为经济下滑,不少公司处境艰难,开源节流是主旋律,能用免费的就不用付费的软件了。对于企业来说,原先的各种办公软件也是极大的一块成本支出。

所以,微信办公自然成了很多企业的首选,免费,且好用。

而且对于不少老牌小企业来说,创始人根本就没用过什么办公软件,邮件就更少了,但是不管年纪大小,都会用微信。所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想要拒绝微信办公场景确实很难,虽然,它令很多职场人士深恶痛绝。

推荐:微信是一款好的办公工具么?
上文:小圈子文化
 
点击https://t.zsxq.com/0cmqbpv9j
加入我的知识星球
一起探讨每天思考、成长经历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图片



source https://joojen.com/archives/6179.html

9/12/2023

小圈子文化

小圈子文化是很多大公司都有的情况,有的是层级隔绝而成的小圈子,有的是业务特征慢慢形成的小圈子。比如几个分管板块的老总,会形成一个圈子,层级低一些的人就很难进入这个圈子。比如搞销售的几个会形成一个小圈子,别的业务的人也很难融入进去。

 

只要有这种文化,那么公司管理基本上就搞不好了,信息流动被阻隔,公司里形成一个一个信息孤岛,这种不平衡性会让整个公司扭曲。小团队小公司可以有效杜绝这种情况,有人会说,即便是小团队,依然会有小圈子。当然,也不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但和大公司大团队相比,要好得多。

 

小团队之所以可以避免这种情况,是因为,每个人可能都得身兼数职,也意味着你得和不同的人去协作,而不是固定在一个小圈子里自洽。

 

大公司里面你会发现经常会诞生不同的小圈子,并且形成自己的文化。有一定的壁垒,被人想融入比较难,除非这个组织是个敏捷性组织。始终保持足够强大的流动性。不稳定态如果成为常态就可以有效杜绝这种情况。阿里巴巴之前一直有这个传统,整个集团,不断打散重新组合。当然这也是一种办法。

 

如果你是老板,那么应该想办法避免形成这种小圈子文化,而把精力放在业务本身,靠业务本身来驱动并且保持小团队运作,有助于打造敏捷型团队。

 

《重来》作者的公司倡导3人团队,并且很崇尚3这个数字,三个人的团队有利于形成决策意见,又能保证一定的稳定性和敏捷性。4个人容易形成对立,再加一个人,又会让这个团队有点大了。所以,三人团队被认为最高效,最稳定的团队。

 

同时,人数少,可以随时调整团队,而人数一旦多的团队,调整起来难度就要大很多,不利于业务推进和组织资源。

推荐:从无到有去做一个小东西的手艺,不能丢
上文:始终保持下场干活的能力

 
点击https://t.zsxq.com/0cmqbpv9j
加入我的知识星球
一起探讨每天思考、成长经历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source https://joojen.com/archives/6174.html

9/11/2023

始终保持下场干活的能力

之前写过一篇《保持下场干活能力》最近读到的书和工作环境感受,再啰嗦几句。

人一旦到了一定年纪,到了一定高的岗位之后,总是喜欢谈管理,换句话说,指挥别人干活,年轻的时候都是自己干,现在凭借经验,可以指挥别人干活,这就是所谓的管理思维。

 

但其实现在的大部分公司,都不需要所谓的管理人才。

 

读《重来》系列,三本书中,最新的重来3,更加强调公司如何小团队运营。

 

是啊,大部分公司都是小公司,巨无霸不多,这种小公司,由于调转船头快,更加容易活的长久。

 

而小公司或者小团队的长时间运营下去,很强调的一点就是要保持每个人的干活能力。

 

而不是管理。

 

这很重要,也是整个团队或者公司能否长时间生存下去的关键。如果团队中出现了不能亲自下场干活的人,那么就得离开团队。

 

我曾经在几万人的房地产公司供职过,深知其中管理内耗多么严重,即便只有上千人规模的公司,管理内耗也大到惊人。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这一轮房地产调整,正好可以让这些公司完成一次瘦身,并不是什么坏事,内在没有动力去做瘦身,那么这一次外力迫使的瘦身,如果老板能积极拥抱这一次机会,那么说不定,能让公司更加长久、健康地运营下去。

 

说句很多同行人不爱听的,之前的这种规模的公司,砍掉一半甚至60%的人,公司照样运转,说不定还更高效。

 

现在很多地产公司正式在朝着这个方向上前进,有的甚至砍掉了80%。只要财务上的危机度过,重回产品线为核心,那么就是这一轮调整的赢家。

 

以后这个行业,将逐渐回归产品核心,那些酷炫吊炸天的PPT、财务骚操作可能都不吃香了。

推荐:优秀的人都选择了远离信息中心
上文:修炼
「 题图 By joojen 」

点击https://t.zsxq.com/0cmqbpv9j
加入我的知识星球
一起探讨每天思考、成长经历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source https://joojen.com/archives/6169.html

9/02/2023

优秀的人都选择了远离信息中心

想想我还是你有点互联网洁癖的,我选择我喜欢的以及不那么大众纷杂的场所。所以也就导致了一些远离信息中心的效果。对热点信息保持一定的顿感。

一些非常热门的梗和新闻,一般都不会在第一时间知道,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和一定层级的过滤之后才会推送到我的面前。

这样的好处是,我可以避免人生三大坑的一个,“莫名其妙地凑热闹“,非常消耗一个人的注意力,而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相对更重要的事情上。

比如打磨自己的星球,个人网站,专栏,等等。

作为国内信息集散地,村口情报中心的微博,真是作死,越来越难用,而且节本上成了娱乐圈的粪坑。

国外twitter 也好不到哪去,所以马斯克这次直接把twitter来了个大手术,希望能有所好转。

而国内的微博就这么好的命运了,这么多年,腾讯微博关闭后,国内没有基本上就是微博一家独大,只有个饭否还在苟延残喘,基本成了早期用户的私人领地了。

这种没有竞争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现在这种一潭死水的局面,微博作为国内互联网热点中心,基本上遵循了村口棋牌室的情报中心属性。

对于大部分想做事的人,没有任何价值。

所以与其这样,不如直接舍弃。

我已经记不得上一次打开微博正儿八经看别人的微博是什么时候了。

后来逐渐发现,真正在做事情的人,也基本上很早就删除的微博。当然除了一些自媒体大V们。

而不同的用户属性,会选择不同气质的APP,然后有自己的生活信息小圈子。无论是看新闻还是发内容,都是如此。

很多创始人的,喜欢用即刻,因为上面大部分都是创业者和公司创始人。

生活类的都跑去小红书了,连早期公众号上的人都跑去做小红书了。

因为离生活更近,和自己的主业更贴切。搞知识付费的,都跑到知识星球和小鹅通这样的小众应用上去了。搞投资的,都在雪球上。

总之,各得其所,相互不打扰。也不太关心外界粪坑里发生了什么事。

专注于自己的领域,这样挺好。人的注意力才是最珍贵的资源。

「 题图 By joojen 」
点击https://t.zsxq.com/0cmqbpv9j
加入我的知识星球
一起探讨每天思考、成长经历
探寻财务与精神自由之路
本文由公众号「 周哥事务所 」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
推荐:让记录分享成为习惯
上文:悲观情绪蔓延,该怎么面对


source https://joojen.com/archives/6151.html